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腹主動脈瘤

在腹腔的部分稱為腹主動脈,有症狀的人通常以腹部不適、食慾不振、腹痛、背痛或腰痛來表現。(Fotolia)
在腹腔的部分稱為腹主動脈,有症狀的人通常以腹部不適、食慾不振、腹痛、背痛或腰痛來表現。(Fotolia)

文/記者李郁玫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在腹腔的部分稱為腹主動脈,正常直徑約為2公分,而當超過正常的1.5倍以上,稱為腹主動脈瘤。血管的直徑越大,破裂出血的危險性越高;若是超過5公分,破裂出血的機率不但高,而且只要一破裂,死亡率也隨之提高。

腹主動脈瘤的成因與高危險族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亮廷說,當動脈管壁受到外傷、感染或發炎就可能造成硬化和膨大,之後形成腹主動脈瘤。高危險族群包括年紀大於60歲、男性、吸菸、高血壓、高血脂、感染、發炎或是有家族史。

腹主動脈瘤的症狀表現

腹主動脈瘤大部分沒有症狀,通常都是因其他疾病就醫安排相關檢查,或是因腹痛做腹部理學檢查觸診時,發現有搏動性腫塊因而意外發現。有症狀的病人通常以腹部不適、食慾不振、腹痛、背痛或腰痛來表現。若平時沒有察覺,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破裂,如同發生大量內出血,若沒有及時進行手術,則會危及生命;當破裂後,即使馬上進行手術,死亡率也在50%以上,因此腹主動脈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篩檢與診斷的方式

劉亮廷表示,腹主動脈瘤可以經由仔細的腹部理學檢查觸診而發現,但肥胖的人不容易觸診發現。腹部超音波檢查沒有侵襲性,可用來篩檢,但無法精確測量動脈瘤直徑。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可以確定診斷,精確判定血管直徑、病灶範圍和有無破裂,因此可作為治療依據。在後續追蹤時,除非動脈瘤直徑每半年增加大於0.5公分,或是有相關的症狀出現,否則對於直徑小於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進行嚴密觀察是可接受的。

兩種治療方式的優缺點

劉亮廷提出,傳統的治療方式為開腹手術,從腹部劃開約20~40公分之傷口,進入到腹主動脈瘤的位置,切除腹主動脈瘤,並以人工血管將之置換做直接修補。缺點是傷口大、手術死亡率高、恢復慢、住院時間長,手術後必須留在加護病房觀察直到穩定後才能轉普通病房,並且要等腸胃正常運作後才可以進食。由於手術較大,一般約需一星期出院,但手術完康復出院後,較無後續手術相關的問題需再處理。

現今新的治療技術為低侵襲性的血管內覆膜支架手術,在兩側大腿腹股溝劃開約3~5公分之小切口,將覆膜支架經由兩側總股動脈逆行置放到腹主動脈瘤的病灶位置,使膨大或破裂的血管瘤經由血管腔內作阻隔。優點是傷口小、手術死亡率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不需要在加護病房觀察,住院1~5天,甚至手術當天就可以出院;與開腹手術相比,可顯著降低與手術相關的心肺併發症和死亡率。不過,主動脈支架手術後需要長期電腦斷層檢查追蹤支架情況,也有可能需要後續的手術處置。

給予患者的叮嚀

劉亮廷提醒,高危險族群平時就應該接受定期健康檢查與篩檢,檢查主動脈是否有異常膨大,以期及早發現和治療。若是直徑小於5公分且無症狀的腹主動脈,建議每6~12個月進行超音波或電腦斷層追蹤檢查;若是直徑大於5公分或有症狀的腹主動脈瘤,治療可選擇傳統的開腹血管置換手術或新的血管內覆膜支架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