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副刊文學

柏林1936: 納粹神話與希特勒的夏日奧運——集中營

柏林1936書封(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柏林1936書封(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Oliver Hilmes
「斯文.赫定拜訪國家勞役團營區。」今天《柏林地方誌》中提到。這篇短文內容的資訊價值幾乎不大於它的標題。然而,只要能把這位知名瑞典學者在德國停留期間的一切炒成新聞,對戈培爾而言,什麼材料都好。

波茨坦附近的小城維爾德裡,所謂的國家勞役團運作著一座婦女勞役營。在依莉莎白丘營區裡生活的女孩,幫忙菜園和農場的工作,餵牲口和照顧小孩―國家社會主義的思維模式稱之為「為德意志民族榮譽服務」。

可惜從文章無法得知斯文.赫定和居民說了些什麼。無論如何,他把為他設定的「有用的白痴」角色,扮演得極具說服力。因為這個瑞典人離別時在訪客留言簿上寫道:「在依莉莎白丘見到並認識這些年輕女孩,對我而言是一份無法忘懷的喜悅。敬德國女孩!」
  
大約離維爾德六十公里遠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叫做奧拉寧堡,正在蓋一座集中營。他們不可能會想介紹這所集中營給斯文.赫定之流的國際訪客看,所以這裡既沒有訪客,也沒有訪客留言簿。

7月中起,來自埃姆斯蘭縣的埃斯特爾韋根集中營的囚犯,開始開墾與薩克森豪森小鎮交界的一大片林地。

囚犯只能使用最簡陋的工具砍倒巨大的樹木、挖出好幾公尺深的樹根,還必須鋪路、搭建棚屋和哨塔,以及架起鐵絲網圍籬。幾週後,平地上陡然出現了一座怪物般的設施,而日後將有20多萬人被拘禁於此―1936年夏天,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在此設立。

生活條件從一開始就很不人道。

一位被拘禁者回憶起剛開始的情景:「夜晚囚犯不准離開棚屋。由於棚屋裡還沒有廁所可供使用,在每兩個棚屋之間空著的小房間裡,放著無數舊果醬罐、奶油桶和其他類似的東西,這些瓶罐到了早晨經常滿出來,必須拿到最近一個超過一百公尺遠的茅廁坑倒掉,但沒有人自願要做這噁心的工作。」

1936年8月也還沒開始供水,必須用大圓木桶從鄰近的奧拉寧堡市弄來飲用水。囚徒持續受到親衛隊員蠻橫對待,虐待和刑求是家常便飯,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他們就得在風雨中直挺挺站好幾個小時、遭到棍杖屈打折磨或是雙手反綁吊在木樁上。

不少囚徒在重度勞動或是親衛隊的恐怖暴行下崩潰。這一切就發生在離柏林城邊八公里、由市中心坐快速列車四十分鐘即可到達的地方。

奧運比賽期間國家社會主義的宣傳想必十分完美,因為沒人察覺到,在這樣的國際公開場合裡,居然還蓋起了集中營。其實斯文.赫定和其他無數的奧運訪客,一定或多或少都有機會在1936年的夏天,看穿阿道夫.希特勒的德國未經修飾的真面目。

例如,德國的流亡媒體曾在報紙上詳盡報導了納粹國家無法無天和不正義的事情;7月,以布拉格為據點的《工人畫報》,還走私了一本16頁的小手冊到國內,其無辜的標題為:《認識美麗的德國―每位遊客拜訪柏林奧運所不可缺少的旅遊指南》,封面上可以看到德國田園的安逸風光,不過內容卻出現了一張德國地圖,幾乎標示出所有當時存在的集中營、監牢和法庭監獄的位置。

裡頭有一句註腳說:「沒有標示出來的有衝鋒隊的刑求室,因為它們的數量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