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風災後 看見太和村重生的力量

太和的茶人從自身的美感出發落實生活美學的茶席設計(記者董憓陵/攝影)
太和的茶人從自身的美感出發落實生活美學的茶席設計(記者董憓陵/攝影)

文/記者董憓陵
12月2日下午在雲林縣斗南鎮的一場茶會驚艷四方,會場中悠揚悅耳的琴聲,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新茶芳香,以及滿屋子的竹編、花藝的藝術裝置,令與會者無不陶醉在由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的茶人所營造的詩情畫意之中。

一方茶席無論是插花的藝術、茶具的工藝還是每一支茶背後的故事,體現的不僅僅是茶人們不凡的氣質,更展現了茶席中所蘊藏的文化內涵以及面對天災之後重生的力量。

楔子

嘉義縣梅山太和村在日治時代,由鄒族語直譯為「哈哩味」。二次大戰後,為盼地方居民與原住民能和睦相處,因而取為「太和」。它的地理位置南接奮起湖,東依來吉風景區,北隔清水溪和草嶺、相對,西邊則有瑞里風景區。

由於山區起伏,居民分散各處居住,當地村人曾把李樹做為主要經濟作物,每到元月下旬,李花於枝椏間綻放,將太和村籠罩於一片花海中。

後因觀光效益不少李樹園紛紛改闢成茶園。

然而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當天降下了將近3000毫米的雨量,造成了太和村土石流災情以及走山的現象,不僅沖毀了道路、五十多戶的民宅,也吹毀了村民們賴以為生的茶園,成為了當時受災最嚴重的災區之一,除了面臨災後重建的困難工程,也考驗著村民面對是否產業轉型的危機。

知性感性與茶的邂逅

遇見太源農產公司負責人陳建州,是因為座落於雲林縣斗南鎮的一座創意十足的竹編民房,原來當年正是因為父親陳武雄於災後協力太和村民重建工程,才有了這一段佳話。

秋日的午后陽光斜灑在竹編的民房,自然形成的光影令人彷彿置身在大自然的懷抱,陳武雄約來了太和的社區理事長郭文國、竹編藝術家鍾少博、以及茶人楊麗芳,展開了知性與感性與茶的對話。

陳武雄憶起往事娓娓道來:「太和為梅山鄉最偏遠的村落,四面環山,位於象山山腰,面對大塔山。八八風災太和村走山之處多為竹林、茶園,而竹筍和茶產業是當時太和村民主要的物產之一。」

陳武雄訴說著當時風災後,太和村荒山遍野、滿目瘡痍與受災前花木扶疏茶山滿園的景象無法連結,「當時,只有一個『慘』字可以形容。」

陳武雄走到牆邊撫摸著房子用竹編所設計的牆面,眼睛裡透著光彩,與有榮焉的表示:「他們很不簡單,很純樸、很堅強,面對風災所造成的困境他們仍然勇敢的面對,願意接受所有的挑戰,任何人都會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

努力不懈的感動力量

太和社區理事長郭文國表示,「風災過後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原本大家住的地方都有些距離,被大水沖走了五十多戶後更顯得淒涼。」不過也因為如此,他們感謝老天爺讓他們留了下來,生命得以延續、太和的故事才得以流傳。

「為了重振災前的觀光產業,我們必須更加團結、必須做更多努力才能被看見,我們常常聚在一起討論、開會。所以我們村人的情誼如同家人一般的深厚。」外表木訥的郭文國將村人彼此的情誼嶄露在字裡行間。

竹編藝術家鍾少博說:「除了邀請藝術家王文志設計運用當地的竹子,與村人共同努力下製作了竹編的茶屋,希望讓賓客賓體驗不同樣藝術氛圍。」

「竹編屋的竹子取自冬天的成熟竹子,至少要五年以上的竹子才行,冬天採水分少易乾燥,韌性也是最強的,採下後還要許多的工序處理才能變成竹編屋的材料。」

為了創造太和被看見的條件村人們決定要主動出擊,鍾少博說:「走出去,才能被看見。」,所以面對各種茶席邀約或是竹編屋的參展,他們願意在遠距離的長途跋涉中,將太和山上的原木桌椅、好山好水帶到市區、帶到展覽場,也是在因緣俱足的條件下才促成了陳建州在斗南鎮的竹編屋。

氣質出眾的茶人楊麗芳緩緩接著說:「我們村人也運用著自己的條件,創造各種不同風貌的茶屋,吸引遠道而來的觀光客,希望每一位到太和的旅人都能享受每一種茶屋所帶給大家不同的氛圍。」

太和人認為茶產業是太和的命脈,而茶具則是茶文化的載體,楊麗芳指著桌上的陶壺表示:「學習陶藝一方面為了茶文化的延續與發揚,一方面讓產業結合觀光,因此村人積極投入設置柴窯,培養在地陶作人才。」,她笑著說:「我們希望以親手做的茶具讓遊客品茗出太和茶的香味,以及讓茶文化展現出有層次的厚度。」

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股悠然自得、閒淡風清的樣貌,令人不由自主地想一探育孕出這般氣質的地方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探訪太和

從鄰縣雲林古坑出發經過將近2個小時的路程,走進太和村映入眼簾的是環山遍野的茶香與雲霧嬝繞,郭文國說:「其實太和村在民國94年就曾邀請藝術家進入與村民互動,學習茶道、陶藝、編織、花藝等各種藝術,風災過後,我們更積極的投入如何培養自身的藝術與文化涵養。」

嘉義縣近年於各地推展茶席文化,從茶桌的藝術佈置,到與訪客之間的互動對話,甚至對茶園環境整理,都可以看出太和的茶人從自身的美感出發落實生活美學。

看見滿山以生態工法砌築邊坡、減施農藥的茶園,努力維持無毒有機的生態茶,滿山的綠意令人心馳神往,難怪名作家渡也曾以優雅的詩文寫下太和之美。

《太和茶》

因為四面環山

所以汙染謝絕了太和村

和陶淵明一樣

茶葉都沒有世俗的煩惱

因為從早到晚

都承蒙陽光的關照與提攜

所以,茶葉住在太和村

都幸福美滿

所以夜晚,茶樹上的葉子們

都作夢了

夢見世界

夢見世界的味蕾

在世界各地各地

只要打開壺蓋

陽光、雲霧、雨水

以及太和村民的夢

都在、都在、都在,都在太和茶葉心中(詩摘自台灣文學網)

無論是太和茶在嘴中回甘、口齒留香的滋味,還是太和人不畏天災考驗,感謝天地的滋養、優雅恬靜的生活態度,都讓人由衷的感動,我想這就是在太和村的台灣人所展現的不一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