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桃園

60載的歲月 中平路故事館細數2家人故事

中平路故事館位於中平商圈之中。(中平路故事館提供)
中平路故事館位於中平商圈之中。(中平路故事館提供)

文/記者陳懿勝
一棟老房子,經歷了歷史洪流,刻印著人們的生活,在這陳舊的建築之中,隱藏了許多浪漫的故事,然而新、舊建築相互座落在城市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隨著老人離去、子孫外移,已逐漸被人遺忘以致斑駁凋落,隨著時代的演變,不少老建築的命運最終走向拆除一途。

老舊建築因其結構性或不堪使用等原因,「保留」的質疑不免浮上檯面,但近年來,歷史建物在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越來越多「舊建築」得以保存下來,透過「融合」、「再生」、「再利用」、「保存」、「共存」或「轉化」的模式,繼續在城市中與新建築對話,而位於中壢火車站旁的「中平路故事館」,就是一個將過去的回憶刻畫在現代都市中的例子之一。

中平商圈的亮點

中壢舊稱「澗仔壢」,是台灣北部的客家重鎮,更是乘載往來的南北驛站。中平路故事館所在的中平商圈,則位於中壢火車站站前出口處,步行5分鐘內即可抵達。

中平路故事館內部隔間。中平路故事館內部隔間。(中平路故事館提供)

中平路故事館的LOGO。中平路故事館的LOGO。(記者陳懿勝/攝影)

若談到中平路故事館的第一印象,這棟日式雙拼宿舍與周遭商圈的喧鬧氛圍截然不同,它宛如是商圈中最平靜的一隅,不知道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間特色餐廳,但實際上它是間故事館,往昔是中平街的巷弄聚落,如今則是保存舊日意象的溫暖平台 。

中平路故事館興建於1930年,根據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這間日式雙拼公務員宿舍為判任官乙種官舍,是常見的基層職員宿舍,由曾任山地課課長的王國治與教育局的廖運全分別入住,2家4代在此度過約近1甲子的歲月,因此屋子承載著豐富的家族情感和歷史回憶。

館內展示了王、廖2家的生活物品。館內展示了王、廖2家的生活物品。(記者陳懿勝/攝影)

王、廖2家在2008年搬遷後,中平路故事館在2010年列為歷史建築,並於2013年進行空間修繕,直到2015年5月才以「中平路故事館」的新面貌開館迎接大眾,以「一角落一故事」的方式,保留了昔日的生活種種,也讓這棟老屋子得以細說自己的故事。

老建物再利用

過去宿舍在王廖2家的照料之下,屋況雖然保持良好,但各自遷出之後,「和小屋」的屋架頹圮速度卻非常快速,主因是白蟻肆虐,因此在修復的時候,屋架整個翻新,每一根木料都必須經過防蟲、防腐的處理。

客家人的廚房絕對少不了醃製用的陶甕。客家人的廚房絕對少不了醃製用的陶甕。(記者陳懿勝/攝影)

原有水泥屋瓦鋪設在靠馬路的一面,屋脊瓦、鬼瓦也是使用原物件,屋頂外緣可見天溝,使雨水集中到地面,屋瓦的脊最高的位置,上面有通氣孔,讓熱空氣可以離開,而建築外觀元素中重要的雨淋板,則一層一層重疊釘在編竹夾泥牆上。

日式建築的牆體多以編竹夾泥牆砌成,有4層結構,先用竹片及細繩子編好如網狀的壁體,隨後抹上稻草及稻穀的黃土,第3層加上生石灰及麻絨融合而成的石灰,最後在塗上純灰漿讓表面看起來潔白。

現今開放的入口,並非是過去2家的玄關,而是廖家的緣側。廖家的部分在修復之後,轉為文化展設的空間為主;王家則是保留原狀,變成日式宿舍的展示及體驗空間。為了連結2家的機能,押入(儲藏櫃)打開一個門,做為兩邊的連通。

地窖裡的煤球是過去生活不可缺的物件。地窖裡的煤球是過去生活不可缺的物件。(記者陳懿勝/攝影)

走入其中,居間及座敷亦展示了王、廖2家的生活物件,也可見到襖門及障子門將將內部空間分隔,座敷是日常生活中停留最久的客廳,在過去的時代,從窗外可以眺望火車進出中壢車站的景象;居間則是熱情好客的2家接待來中壢看病、唸書的親友,夜裡一間臥室常出現10多人入睡的狀況。

每逢節慶時,女主人最忙碌的炊事場展示著客家人廚房中菜櫥、長凳及各類生活必需的各類器具,有趣的是,舊有建築才可能看到的儲藏室,直接以透明玻璃呈現。

城市需要「溫度」

走出戶外,2家的庭院種了不少茉莉、桂花、九重葛、牽牛花,屋子下方則清楚可見一個通風口,其實這裡是雞鴨寮,2家每天可都要清點雞、鴨的數量;走到後院,水井是過去街坊輪流打水的地方,他們不僅在此聊天談心,也一同分享井水冰鎮後的西瓜的甜美滋味;一旁的豬圈,是因為舊時生活清苦,所以才會養豬來分擔一些家計,維持一家溫飽。

中平路故事館後院一隅。中平路故事館後院一隅。(記者陳懿勝/攝影)

中平路故事館處在大樓林立的城市之中,「再利用」賦予了這棟舊建築一個符合新時代的空間機能,也強化了它繼續存在的意義,它為這城市增添了「質感」、「溫度」與「深度」,也證明了新、舊不再是二元對立,老建築可為現代的城市注入了以歷史為名的文化底蘊,讓當年的故事拼圖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