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奇美《凝視日常》特展專題一】荷蘭黃金時代直通車——當代寫實巨擘哈勒曼特

獲頒荷蘭皇家「奧蘭耶-納梭」騎士勳章的當代藝術家哈勒曼特。(奇美博物館提供)
獲頒荷蘭皇家「奧蘭耶-納梭」騎士勳章的當代藝術家哈勒曼特。(奇美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黃捷瑄
2018年伊始,奇美博物館推出當代荷蘭藝術家漢克.哈勒曼特(Henk Helmantel)特展。「當代藝術看得懂嗎?」對現代藝術理論有疑問的讀者可能會這麼問,別擔心,今年73歲的哈勒曼特在藝術學院教學現代化的潮流中,選擇並堅持寫實技法不輟,經過半世紀琢磨卓然成家。

他的作品隱然透露出維梅爾(Jan Vermeer,1632~1975)的沉穩內斂、林布蘭(Rembran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的樸實,直通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喚起藝術欣賞的驚喜與美好。

現代潮流中的「非主流」

哈勒曼特1945出生於荷蘭威斯特厄姆登鎮(Westeremden),自小展露藝術天賦,臨摹林布蘭的作品。1961年到1965年的求學時代,哈勒曼特受教於當時最傑出的寫實畫家,搭上紮實寫實基礎訓練的末班車。

「那個時候現代藝術、抽象手法與個人表現當道,整個歐洲也醞釀著學運與反傳統及反權威的氛圍」專長西洋藝術史的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于禮本形容:「他選擇走寫實繪畫真的是一個少見的特例。」

但是哈勒曼特在多方嘗試、思考及摸索下,仍然覺得寫實是最能發揮他創作的路線,哈勒曼特自述,「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的侷限,做自己最能發揮所長之事」,選擇了這條「非主流」之路。

創作回報上帝恩賜

紮實的技巧及堅定的基督教信仰是哈勒曼特創作的兩大支柱。他認為藝術家的創作天分是上帝的恩賜,必須努力將其發揮到極致,他從早到晚在畫室勤奮工作,每日禱告,星期日堅持至教堂作禮拜。

住在中世紀的寧靜鄉村,哈勒曼特沒有車子、沒有電腦、從不度假,僧侶般的簡樸自持。若說這是紀律使然,毋寧說是使命感的驅動。他說:「我試著勾勒一個和諧的世界,那是一個令人感覺美好的世界,一個即使情況艱困而仍有益於人的世界。」

紮實的技巧及堅定的基督教信仰是哈勒曼特創作的兩大支柱。圖為哈勒曼特在教堂中。紮實的技巧及堅定的基督教信仰是哈勒曼特創作的兩大支柱。圖為哈勒曼特在教堂中。(奇美博物館提供)

「極致的和諧」

哈勒曼特的靜物畫通常取材自日常所見之物,水果花卉、杯盤器皿、刀子、麵包⋯⋯特別是有歲月痕跡的老舊物品。畫家仔細刻劃物件的形狀、色彩、質感、光澤,以至於光影的變化,這些可以說承襲自荷蘭繪畫的傳統。

同時,哈勒曼特也呈現出自己獨時的風格,相較於17世紀將物件層疊為一個整體的構圖法,哈勒曼特筆下的物件則具有「獨立性」,但物件彼此之間在色彩、形狀與位置上又同時具有和諧的關係。

「他注重刻劃單一物件,少有的重疊安置讓每個物件都具有值得被仔細觀察欣賞的地位。」除了平視並列的安排外,畫家也常採用俯視角度,于禮本分析:「它的好處是個別物件不會被遮住,每個物件的位置、形狀還有顏色都可以獨立起來,一目了然。同時,尤其能呈現物件的立體造形以及其中的多層次空間感與不同角度下的線條形狀。」

光線是哈勒曼特作品和諧的關鍵所在,其整體氛圍更貼近維梅爾,非常地柔和、內斂。圖為作品《來自費赫特藝術品貿易公司的玻璃物品》(2011年,油彩.木板,79.0 × 98.0公分)。光線是哈勒曼特作品和諧的關鍵所在,其整體氛圍更貼近維梅爾,非常地柔和、內斂。圖為作品《來自費赫特藝術品貿易公司的玻璃物品》(2011年,油彩.木板,79.0 × 98.0公分)。(奇美博物館提供)

一如畫家規律生活的投射,這些物件彼此之間呈現出有條不紊的秩序,揉合對「色彩、光線、造形的精算」,讓這些基本能夠歸結為幾何形狀的物件不但不流於森冷僵硬,反而同時能有溫度與感情。

「他的構圖總是顯得整齊和諧,而光線的處理便是此一效果的關鍵所在。」于禮本說,此處的光線並非荷蘭靜物畫傳統中的想像式「均光」,也不是林布蘭戲劇性的光線,而是屬於「歐洲北方室內溫和的自然光」,「其整體氛圍更貼近維梅爾,非常地柔和、內斂」。

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約1657~1658年,油彩‧畫布,45.5 × 41公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 )。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約1657~1658年,油彩.畫布,45.5 × 41公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 )。(維基公有領域)

攝影技術發展到今天,人們隨時可以用手機留下影像,但細究起來,鏡頭在光線特別強或弱的地方就難以發揮了。然而,藝術家卻能同時結合逼真地模擬現實,以及構圖巧思,來追求「極致的和諧」,如此機械忘塵莫及、超越現實的理想美,使乍看平凡的事物耐人尋味了起來。

「對哈勒曼特而言,這樣的作品結合了仔細的觀察與個人的想像,融合寫實與設計,並非刻板的模仿自然,而是具有高度個人性的感官與記憶重現,而這正是藝術創作令人振奮與驚豔的地方。」于禮本說。

向林布蘭致敬

本次展覽有兩件《林布蘭貝殼》,分別是哈勒曼特在1977年及1999年的作品。透過貝殼的美麗,哈勒曼特歎服於上天的創造,17世紀的林布蘭也相當喜愛這個主題。像林布蘭一樣,哈勒曼特並不圖鑑式地描繪貝殼的紋理、形狀等細節,而是讓貝殼沐浴在光線下,更強調直接的視覺效果,以及光澤、質感,前縮法也讓貝殼具空間感,融入了畫家個人的感官體驗。

林布蘭特,《貝殼》(1650年,蝕刻版畫,9.7 × 13.1公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林布蘭,《貝殼》(1650年,蝕刻版畫,9.7 × 13.1公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維基公有領域)

隱藏版簽名

奇美博物館典藏的哈勒曼特作品《黑瓶、錫盤、陶碗靜物畫》(1984年),可以從瓶子反射的室內場景,看到畫家坐在畫架前面對著觀者,不禁想起1434年,北方文藝復興畫家楊.范.艾克(Jan van Eyck,約1390年前~1441年)就以這個手法見證阿諾菲尼夫婦的婚禮了。

「嚴格來說這是老梗,」于禮本解釋,透過鏡子或物件的光滑表面,畫家得以在映像中暗示更多的空間、在場的人物、甚至是畫家的自畫像等,除了增加了畫面內容意涵的豐富性、暗示性或象徵性,也展現了畫家技法的精湛與增添觀視的樂趣,堪稱荷蘭繪畫傳統的一大特色。

「是老梗沒關係,他一樣可以把它畫得很有味道!畢竟真正重要的不是新或舊;換個角度來說,能把老梗用得恰到好處,不失精采,或許挑戰性還要更高些。」她說。◇

《凝視日常》荷蘭藝術家哈勒曼特特展,邀請您觀看「另一個世界」。《凝視日常》荷蘭藝術家哈勒曼特特展,邀請您觀看「另一個世界」。(奇美博物館提供)

《凝視日常》哈勒曼特特展

展期:2018.1.25~ 2019.2.25

售票及相關活動詳見奇美博物館官網

http://www.chimeimuse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