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文活動

中國影視撈人政策 文化部:審批風險大

文化部長鄭麗君19日表示,中國深化審批制度,對參與製作、商業合作有極大風險,隨時政治審查恐怕就血本無歸。(記者陳柏州/攝影)
文化部長鄭麗君19日表示,中國深化審批制度,對參與製作、商業合作有極大風險,隨時政治審查恐怕就血本無歸。(記者陳柏州/攝影)

【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立委陳亭妃19日指出,中國電視劇去年輸台共1萬集,台灣電視劇輸中國只有79集,惠台31措施根本利中,中共藉惠台31措施「撈人」,吸引更多台灣導演、演員、監製、編劇到中國。此外,台灣輸到中國的影視作品賣不動,因為它藉審批卡關、阻礙。

文化部長鄭麗君受邀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及備詢時提醒,個人人才也許希望到中國等地嘗試機會,但中國深化審批,對參與製作、商業合作有極大風險,隨時政治審查恐怕就導致血本無歸。

鄭麗君說,ECFA之後,中國對台灣電影早就沒有配額限制,過去5年台灣電影每年平均5部銷到中國,少則1部,多則7、8部。從ECFA之後台灣電影銷到中國總共約35部,中國銷到台灣則多達69部(近一倍)。

鄭麗君表示,過去兩岸電影輸出入是處於失衡狀態,中國負責進口的是一家國營事業,直接決定台灣影片能不能進口。更重要是中國的審批制度,台灣題材沒辦法通過審批,尤其中國去年審批深化,如3月《電影產業促進法》、9月通過電視劇、網劇的若干措施,台灣的作品能不能進去還有很大的障礙。

鄭麗君認為,台灣是民主自由國家,有創作自由環境,不像中國進行思想審查,這是台灣最大的優勢,也是兩岸最大差異,目前最重要還是壯大台片、台流,台灣可扮演國際性創作自由市場。

《幸福路上》獲2018年日本動畫最佳長片獎、《大佛普拉斯》入圍紐約新導演新電影影展。陳亭妃指出,台灣很多電影得到好成績,新銳導演踏上第一步很難,需要靠政府的力量,怎麼做才能讓更多人才感覺留在台灣有發展?

鄭麗君回應,資金真的是關鍵,文化部在內容產製上,加強獎輔助、投融資雙軌並行,希望以政府資金扮演點火、建立民間文化金融體系讓投融資進場;未來文策院設置條例送行政院,如果成立文策院,會建立平台讓政府與民間以及國際連結、獨立製作人有平台,並且輔導台灣內容產業企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