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新經營型態!

網路單月售出300張沙發 靠品質+社群廣告

Mr. Living用材比照北歐、丹麥做法,在布料與椅腳上都可看出濃濃北歐風。(記者謝平平/攝影)
Mr. Living用材比照北歐、丹麥做法,在布料與椅腳上都可看出濃濃北歐風。(記者謝平平/攝影)

文/記者謝平平
台灣傳統家具店多開在離市區30分鐘車程處,才能擺下各種各類的家具,這也是一般人認知的家具店。以無實體店面起家,單月售出300張沙發的Mr. Living在台中開設第一間線下實體店。創辦人楊大成表示,社群能起到絕大影響力,但最重要的是品質要夠好,「產品品質差,社群廣告只會讓公司提早陣亡,因為客訴變多了。」

原為上班族的楊大成與周邊準備成家的朋友苦於找尋不到高品質、中價位的家具,因此開始研究家具產業,「經過工廠、貿易商、批發商、零售店等中間過程,才讓好產品變得昂貴。」

2015年,他創立Mr. Living,資金有限的經營策略是不架官網、不租辦公室,以找到市場需要、價格合理的產品為優先任務。透過PCHome、Yahoo等電商通路販售,首月業績就突破10萬。他因此斷定「網路銷售定位正確的產品」將有無限可能。於是尋找國外設計師與知名品牌代⼯廠的合作機會,以3月為例,有20天都在國外打探新廠、查看舊廠。

「國際代工廠要求多少出貨量,通通吃下。」擅長數位廣告操作、熟悉網路生態的楊大成以社群經營方式,讓好評不斷傳遞,營收也逐年增加。

共同創辦人林宇凡表示,「我們不使用密集材,實木比較適合台灣市場。」現場一組5X6尺的床架,一個大男人踩上去,也不會損壞,吸引不少現場民眾的目光。

共同創辦人賴柏仰負責展店,他表示進入實體店的民眾幾乎有9成都已鎖定標的,「只是來現場試坐,最快5分鐘就下單。」

但跑過全台數百家家具店的楊大成指出,產品能說話是網路銷售的基本要求,因此不只找設計師合作,工廠、台灣團隊也會在過程中加入意見,從結構、消費者使用面來考量,例如沙發超過240公分,就無法進入電梯,修改長度後,還要繼續調整外觀比例,直到三方滿意,才會上線。

去除了中間商的層層分潤,一張三人座的皮製沙發單價僅5萬,為市價1/3,去年底剛推出,即占營收一成。楊大成表示,台灣居家市場規模約1,000億,「除了家具,未來我們將發展家飾、燈具等,我們要成為生活品牌公司,包括咖啡店,甚至是旅館。」

Mr. Living自我定位為網路公司,有超過17萬名粉絲追蹤,但緊抓消費者需求、找到銷售通路空缺,從2015年的100萬資本額,到估計2018營收可達1億5千萬,成長速度勢如破竹,未來更計畫IPO上市上櫃,家具業的經營型態是否即將變革?

Mr. Living在台中開設第一家實體店。Mr. Living在台中開設第一家實體店。(記者謝平平/攝影)

Mr. Living與丹麥知名設計師SyasWHo合作。Mr. Living與丹麥知名設計師SyasWHo合作。(業者提供)
Mr. Living創業團隊,左起賴柏仰、林宇凡、楊大成,平均年紀30歲。Mr. Living創業團隊,左起賴柏仰、林宇凡、楊大成,平均年紀30歲。(記者謝平平/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