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名山 古佛寺

五臺山的寺廟。(維基百科)
五臺山的寺廟。(維基百科)

文/田丹丹
「東北有山,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

*文殊菩薩 五臺山

五臺山又名「清涼山」。五臺山的五臺猶如五頂,地理和地理形勢與《華嚴經》中描述的文殊菩薩的住處極其相似。

佛經中講:「文殊菩薩坐蓮臺,騎獅子,道場在五臺山。」

文殊菩薩通常供奉於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左邊,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

釋迦牟尼佛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後,於南瞻部洲東北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文殊菩薩是「文殊師利」的簡稱,「曼殊室利」是梵文Majúsri的音譯,意譯為 「妙德」、「妙吉祥」。相傳他出生時家中現出十大祥瑞,因而得名。

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天國世界,世間的地理環境是依照天國世界的地理環境進行構造。

五臺山位於山西東北部,在山西五臺縣東北隅,從北岳恆山婉蜒而來,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廣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山。

五臺山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

五臺各有其名,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峰。

最高峰北臺,海拔3,061公尺,素來稱為「華北屋脊」。自然風光巔巒雄曠,秀麗壯觀。

唐太宗言,「五臺山者,文殊閟室,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山西通志卷》)

從此五臺山便被公認為文殊菩薩的道場,成為佛教聖地。

五臺山是唯一兼有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的道場,佛教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永平年間,就在這裡建造寺廟。此後,魏、齊、隋、唐、宋、元、明、清,屢經修建擴建,形成一片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

*觀世音菩薩 普陀山

觀世音菩薩,梵文Bodhisatta,音譯「菩提薩捶」、「菩提索多」、「扶薩」等,意譯為「大士」、 「勝士」、「大道心眾生」、「法王子」等。習慣上多沿用譯音的略稱——「菩薩」。菩薩是指以慧上求佛道、以悲度化眾生、自覺(以佛法覺悟自己)覺他(用佛 法覺悟他人)的正果覺者。

觀世音菩薩像,普陀山。(維基百科)觀世音菩薩像,普陀山。(維基百科)

觀音、大勢至、文殊、普賢都位列「等覺」(其層次等似佛陀),為諸菩薩之首。唐代貴族婦女裝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裝束。

釋迦牟尼佛說過:觀世音菩薩在我之前就早已成佛了,其佛號是「正法明如來」。

釋迦牟尼佛又說:我當時就在正法明如來門下作苦行弟子。我就是因為當時受到正法明如來的教化,如今才能成為釋迦牟尼佛。不單我受到教化,當時諸佛都由正法如明如來教化,才獲得至高無上的道法和佛所轉的殊勝而不可思議的妙法輪。

阿彌陀佛的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這三位合稱為「西方三聖」。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補怛洛伽山。「補怛洛迦」是梵語Potalaka的譯音,又作「普陀洛迦」、「布達拉」,意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

佛經記載說:「稗瑟胝羅居士指示善財云:『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有菩薩,名觀音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善財依次遊行,至於彼山,見其四面岩石之中,泉流瀠映,林樹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音自在菩薩於金剛石上,結枷趺坐。」

佛經中所描寫的地域方位,仙島環境,與今之普陀山十分吻合。普陀山位於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

普陀山本島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2公尺。

據傳說,唐大中年間有一僧人來此,親睹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為觀音顯聖地。觀音「身長80萬億那由旬,身紫金色,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餘身相,眾好具足,與佛無異。唯頂無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傳說在五代後梁時(西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鍔曾從山西五臺山請得觀音聖像一尊,經明州(今寧波)乘船回國,途經普陀洋面,遇風受阻,其洋面上出現了數百朵鐵蓮花擋住了慧鍔的去路,幾經努力,船仍無法前進,此時慧鍔立刻悟到,可能是觀音菩薩不肯離開漢地去日本。

於是,慧鍔祈禱說,如是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那麼就在船到之處建廟供奉。忽然鐵蓮花隨即隱去,船飄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慧鍔與島上居民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

此後,普陀山漸漸成為觀音道場。

*普賢菩薩 峨嵋山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普賢,是梵語Samantabhadra的意譯,又譯為「遍吉」,是將妙善、妙德、賢德普施一切眾生之意。同諸大菩薩一樣,普賢也沒有真實的來歷。

《第二菩薩經跡經》說:「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子名泯國,即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通常供奉於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右邊,是釋迦牟尼佛的右脅待。

峨嵋山,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位於四川中南部的峨眉境內。

「峨嵋」是《詩經》中形容女子秀眉的用語。

峨嵋山主峰「萬佛頂」之金頂,海拔3,099公尺,山下的平原地區海拔400多公尺,相對高差在2,600公尺以上,雄冠國內諸名山。

據記載,東漢時期的隱士蒲公一次入山採藥,見一隻野鹿,「追之絕頂而無蹤」,忽見奇光。蒲公疑惑不解,特向當時西來華的天竺僧人寶掌請教,寶掌告訴他說:「此是普賢瑞相,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

恰巧,峨眉這一奇觀與《華嚴經》所記普賢菩薩住地十分相似和吻合。

《格薩爾王傳》中說:峨眉山像一頭步履矯健的白色神像,這和普賢菩薩騎象登山創建道場的記載極其吻合。佛經中記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

天上的事物與人間是對應的,天上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人間有普賢菩薩住地峨眉山似白色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