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美中貿易戰關鍵因素 美元與人民幣之爭

專家認為,美中貿易戰只是美國大戰略下的一環,背後是貨幣的主導權之爭。圖為示意照。(AFP)
專家認為,美中貿易戰只是美國大戰略下的一環,背後是貨幣的主導權之爭。圖為示意照。(AFP)

文/記者郭曜榮
美國開啟對中貿易戰的原因眾說紛紜,「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創辦人王伯達認為,這只是美國大戰略下的一環,關鍵因素在於貨幣問題,「根本上是要爭取貨幣的主動權」。

王伯達提到,中共透過一帶一路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過程中創造自己的貿易體系,用人民幣與沿線國家交易,完成「去美元化」;一旦人民幣崛起,美元的特殊機制將不復存在。

他指出,美國有大量的經常帳逆差,一般這樣的國家,貨幣會大幅貶值,例如新興市場國家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印度等,均有大量貿易經常帳逆差;在貨幣大幅度貶值的過程中,消費力就會降低,經常帳逆差理論上是會逐漸被弭平。

「但美國並未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美國擁有特殊的鑄幣權地位」,王伯達說,在美元體系之下,大量金融帳流入,支持美元維持強勢地位,得以再去購買其他國家的產品,經常帳逆差就會延續;而各國例如日本為了抑制貨幣升值,維持出口利益,會去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導致大量金融帳流入美國市場,使其外匯存底不斷累積。

在這樣的過程中,會發現日本從經常帳賺到錢,但又把這筆錢拿去買美國國債,讓美國得以繼續消費,「日本等於是把自己賺到的錢,去買自家出口的產品」,所以美國得天獨厚,形成另類的分工體系,「日本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

王伯達說,這個分工體系不只有日本,台灣和亞洲四小龍都包括在內,中國也一樣,這就是為何當年美日打了30年的貿易戰,美國的經常帳逆差還是持續擴大,因為中國大陸加入了分工體系,取代了日本的地位。

談到這次的美中貿易戰,他認為,中方沒有反擊能力,原因是「槓桿率」太高,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四兆救市政策,造成槓桿率居高不下,現在連家戶部門,也就是大陸居民的槓桿率也非常高;在此情況下,很難有條件跟美國打貿易戰,因為企業的槓桿率也非常高。

美日貿易戰持續了30年,王伯達表示,這次美中大國博弈,台商應思考是否離開中國、尋找其他地方的布局,或是高階、有安全性疑慮的產品可能須移回台灣生產。

他提到,已落幕的台灣選舉在講「北漂」青年,其實現在許多青年考慮的是「西漂」或「東漂」;不過,美國最近限制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留學生到企業或政府單位任職,台灣學生如果赴陸求學,接下來想要去美國繼續深造,則必須好好思考,「因為你可能只能選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