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皮膚保健的7個小迷思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皮膚,經常聽到一些根深蒂固的謬誤思維,以下是常見關於皮膚的七個小迷思,以及正確的觀念。(123RF)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皮膚,經常聽到一些根深蒂固的謬誤思維,以下是常見關於皮膚的七個小迷思,以及正確的觀念。(123RF)

文/莎拉.布朗(Sara Brown)、記者亦凡編譯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皮膚,但人們常理所當然的認為它很健康。身為學術領域的皮膚科醫師,經常聽到一些根深蒂固的謬誤思維,以下是常見關於皮膚的七個小迷思,以及正確的觀念。

1.皮膚會不斷更生?

O正確: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保障,皮膚表皮基底層的角質細胞會不斷分裂並向上層移動,再從表面脫去。皮膚富含大量的幹細胞,可以自行分裂與更新。

水分對皮膚十分重要。(pixabay)水分對皮膚十分重要。(pixabay)

2.日飲2升水 皮膚更健康?

X錯誤:飲水量不會直接影響皮膚健康,水分藉由血液流動輸送至皮膚的真皮層。乾燥環境下,水分從表皮層發散。水分對皮膚十分重要,當身體嚴重脫水時,皮膚會變得暗沉並缺乏彈性。正常人體是由腎、心臟以及血管控制輸送到皮膚的水量,每人需攝取的水量並無固定,單純取決於身體消耗了多少水分而已。

3.壓力導致皮膚不健康?

O正確:我們常將現代生活中各種健康問題歸咎於壓力。根據科學研究顯示,壓力確實會導致一些人的皮膚問題,原因是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所造成。最常見的例子是圓形禿(俗稱鬼剃頭),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症狀,身體的免疫系統錯亂,攻擊健康的毛囊導致落髮;另一種自體免疫症狀是乾癬,皮膚變厚並發炎。還有溼疹,皮膚會發炎且又紅又癢,常伴隨氣喘、花粉過敏等其他過敏症狀發作。不幸的是,當你已感到壓力很大,這些皮膚症狀還可能困擾你。

4.食用巧克力會長痘痘?

X錯誤:長痘痘是很正常的事,有些人的「青春痘」會持續長到三、四十歲,痘痘是皮膚上的激素對脂腺相互作用的結果,還有皮膚免疫系統對毛孔堵塞或微生物的反應。從各種角度來說,吃下高脂肪的食物雖然不健康,但卻不會造成長痘痘的結果。事實上,一些嚴重皮膚問題的治療藥方,與高脂肪的食物一起食用,有時效果會更佳,其中也包括巧克力。

事實上,一些嚴重皮膚問題的治療藥方,與高脂肪的食物一起食用,有時效果會更佳,其中也包括巧克力。(shutterstock)事實上,一些嚴重皮膚問題的治療藥方,與高脂肪的食物一起食用,有時效果會更佳,其中也包括巧克力。(shutterstock)

5.洗衣精會導致溼疹?

X錯誤:溼疹出現時,皮膚會覺得乾燥且又紅又癢。溼疹是由各種不同的遺傳因素(取決於皮膚的組成成分)以及環境影響導致,常會進一步導致發炎。香皂、洗衣精和洗衣粉容易刺激皮膚,並清除皮膚上的油脂讓其更乾燥(就像洗碗精洗去碗盤上的油汙一樣)。生物性洗潔劑含有酶,可清除脂肪和蛋白質,容易導致皮膚敏感與溼疹症狀惡化。因此建議洗衣時應徹底洗去清潔劑,避免刺激皮膚。

6.指甲上的白點是缺鈣?

X錯誤:指甲是由指甲基質構成,指甲基質位於指甲的上緣,如果受損、撞到或被咬到變形,指甲的生長就會變得不規律,可能在過程中會混入空氣,就形成了指甲中的白點。鈣質對健康的指甲、牙齒與骨頭都很重要,但這些白點並不是缺乏鈣的現象。

鈣質對健康的指甲、牙齒與骨頭都很重要,但這些白點並不是缺乏鈣的現象。(123RF)鈣質對健康的指甲、牙齒與骨頭都很重要,但這些白點並不是缺乏鈣的現象。(123RF)

7.晒太陽有益皮膚健康?

視情況而定:晴朗的天氣會讓人們心情愉悅,但陽光對皮膚有利有弊。陽光中有不同波長,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等,不同的波長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紫外線B光(UVB)可幫助皮膚生成維他命D,是骨骼健康的要素,如果不晒太陽,就必須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皮膚科醫師會謹慎的使用紫外線A光與B光的光照治療法,來減緩皮膚發炎症狀。

紫外線B光(UVB)可幫助皮膚生成維他命D,是骨骼健康的要素,如果不晒太陽,就必須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123RF)紫外線B光(UVB)可幫助皮膚生成維他命D,是骨骼健康的要素,如果不晒太陽,就必須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123RF)

但若接觸過量的紫外線,可能會損害皮膚的DNA,導致異常細胞的發展,觸發細胞癌變。一般而言,除非有抑制免疫系統的疾病,或是正在進行某些療程,不然適當的晒太陽有益健康,但也千萬別晒傷了。

*簡單的保養原則

維持健康皮膚的原則簡單如下:

1.常保皮膚清潔,但不要過於頻繁清洗,以免皮膚的水分流失或洗掉皮膚表面的防水物質。

2.如果感到皮膚乾燥或緊繃,可使用保溼產品,油性乳液的吸收效果最佳,但如果皮膚容易長痘痘,最好使用非油性的乳液。

3.盡量避免壓力太大,食用健康食物、攝取適當水分。

4.最後,外出遇到大太陽時,請注意防晒。

本文作者莎拉・布朗(Sara Brown)為蘇格蘭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 in Scotland)分子與遺傳皮膚病學教授,兼任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資深研究員,本文原刊載於澳洲獨立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