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成語典故】三思而行

季文子輔佐魯國三君三十多年,廉潔忠君,愛民愛國。凡事秉著為他的善念思考,就是最好的三思之道了,而且得到的不只是安全,更是福報,季文子的人生就是一個實例。(圖/素素)
季文子輔佐魯國三君三十多年,廉潔忠君,愛民愛國。凡事秉著為他的善念思考,就是最好的三思之道了,而且得到的不只是安全,更是福報,季文子的人生就是一個實例。(圖/素素)

文/允嘉若
「三思而行」這句成語含有叮嚀、提醒人做事要謹慎,多次思考後才去做。語本《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說季文子遇事總要謹慎三思才行動。後來「三思而行」比喻謹慎行事之意。

《論語》中提到的季文子,是春秋時代魯國正卿大夫季孫行父,姓姬,季為氏,「孫」為尊稱,名行父,「文」是他的諡號。季文子(約西元前651~前568年)在魯文公時被任命為使節,出使陳、晉等國。之後,在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為相超過三十年(西元前601年~前568年)。

讚季文子品德高尚

孔子在聽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之後,反應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再,斯可矣。」),孔子說這話是否另有所指呢?的確,我們不能脫離其人、其時的歷史背景去思考孔子反應的這句話。通讀過《論語》的人,應該都知道孔子是因人施教的高師,他對人的教導是個別化的,也就是針對人的才性、特質和處境會給予不同的「教育處方」。他說季文子處事行動「再思」就夠了,其實是一句讚美季文子的話語,讚美他的賢行,極少有過錯。

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書和後代史書中,提到季文子的有多處,都是讚美他的品德高尚,廉潔又忠心。舉例來說:

《史記.魯世家》記載魯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相三君。」

《國語.周語中》:「季文子、孟獻子皆儉。」

《後漢書》:「季文子妾不衣帛,魯人以為美談。」

《潛夫論.遏利》:「季文子相四君,馬不餼粟,妾不衣帛」。(相四君,含魯文公時為使)

以上的這些史書都共同談到季文子廉潔不奢華的美德。平常人家不奢侈,有可能是限於經濟條件的因素,而一國之相卻能不奢、不華、不蓄金玉,就非常難得,而且是生死一貫,從生到死都保持廉潔的操守,更是難能可貴。季文子不僅自己不愛金銀財寶,他的妾都不穿絲綢的衣裳,馬廄中的馬只給吃牧草,而不餵養穀糧飼料。

廉潔不奢華之美德

在魯成公時,有一次,魯國大夫仲孫它(也作仲孫佗)勸告季文子說:「您是魯國的上卿,輔佐了兩代國君,然而,家中的妾不穿絲綢之衣,馬只給吃草不餵食精良飼料,人民會認為您很吝嗇,況且對國家來說,也不光彩啊!」

季文子回答說:「我也願意像你說的那樣寬綽呀!但是,我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的還很多,所以我不能那樣做呀!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而我卻把妾與馬養得美美肥肥的,這哪是輔佐國君的人該做的啊!況且,我聽說高尚的德行能給國家增添光彩,沒有聽說用美妾與肥馬來替國家增添光彩的。」

季文子的德行也影響了仲孫它。季文子後來把這件事告訴仲孫它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知道後,讓仲孫它在房間裡幽閉了七天不能出來。仲孫它是個反省能力高的人,從那以後,他的妾作衣服只能用布,而且布料也有數量限制,馬的飼料也都改用雜草了。季文子聽到後說:「犯了過錯能改正的人,是可以當人上人的。」於是推薦仲孫它晉升為魯國上大夫。

忠誠廉潔 愛民愛國

季文子的廉潔忠君,不僅魯國人知道,連魯國以外的人都很敬仰。《史記.魯世家》記載「(魯成公)十六年,宣伯告晉,欲誅季文子。」就說宣伯妒忌季文子的得勢,要連結大國晉國的力量來殺他,結果「文子有義,晉人弗許」。就說季文子雖然大權在握,總是忠貞守節,一心在安社稷保國民,他的忠義之德,連晉國人都敬佩,根本不想殺他來攪亂魯國政局從中謀利。

《漢書.五行志下》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宣公三年……亂成於口,幸有季文子得免於禍」。德性高尚的人,顯然能得到上天的照應、眷顧。

季文子輔佐魯國三君三十多年,廉潔忠君,愛民愛國。魯襄公幼年即位,當時才三歲,季文子忠於社稷、忠於君主,沒有一絲失禮之舉、僭越之心。他卒後謚號「文」,是彰顯他道德博厚。《謚法》說:「道德博厚曰文。」孔子說季文子不需三思,「再,斯可矣」,就是在讚美這樣一位秉性莊重忠誠廉潔的人呀!

凡事秉著為他的善念思考,就是最好的三思之道了,而且得到的不只是安全,更是福報,季文子的人生就是一個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