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業 綜合

扶植離岸風電產業鏈 開發商盼釋出5GW

CIP台灣區開發長許乃文(右1)與MVOW總監扎希羅維奇(右2)宣布,完成900MW規模葉片等10項離岸風機零組件合約簽署。(記者徐翠玲/攝影)
CIP台灣區開發長許乃文(右1)與MVOW總監扎希羅維奇(右2)宣布,完成900MW規模葉片等10項離岸風機零組件合約簽署。(記者徐翠玲/攝影)

【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針對扶植本土離岸風電產業鏈,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台灣區開發長許乃文表示,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劃將在2026年開放1GW,但若是市場規模太小不夠產業鏈站穩腳步,建議在2021年與2022年各公告2.5GW,有真正的經濟規模,本土廠商才有足夠預視量、足夠信心持續投資,讓本土產業鏈能成長茁壯。

CIP與台灣菱重維特斯離岸風電公司(MHI Vestas)24日召開記者會,針對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提出三大建言,包含提高開發商資格審查標準、產業承諾評分比重與以規模經濟支持本土供應鏈。

許乃文表示,第二階段潛力場址政府只規劃1.4GW要做風機國產化,市場規模不夠本土產業鏈站穩腳步,且1.4GW中只有CIP 0.9GW通過而已,剩下的0.5GW,政府應該全力把開發商、風機廠商的訂單逼出來,讓本土廠商看得到都吃得到。產業鏈現階段站穩後,未來2年再開放5GW規模,產業鍊會有更好的發展。

CIP與台灣菱重維特斯(MVOW)合作國產化風機產業鏈,24日宣布完成900MW(0.9GW)規模葉片、塔架、輪轂鑄件等10項零組件合約簽署,合作廠商包括天力離岸風電科技生產葉片、永冠能源供應輪轂鑄件及機艙底座鑄件、士林電機與日商三菱電機聯手製造配電盤等。

歐洲一線大廠有15年以上風機發展經驗,零組件廠商遍及全球。許乃文提到,臺灣風機本土化起步比歐洲晚,目前國產化規模只有1.4GW,臺灣廠商發揮的空間本就不高,而台灣菱重維特斯的900MW訂單,起碼可以讓本土廠商踏出第一步,像天力葉片廠投資至少30億元,需要長期穩定有經濟規模的政策支持,才能讓本土廠商做到後來居上。

在第二階段潛力場址有競價的風場(2GW),政府認為不需要國產化,此舉恐怕會造成本土訂單斷層。萬一競價時本土訂單產生斷層,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補上來,強力要求延續各個零組件項目,至少可以保障廠商訂單有足夠的量,未來才有出口的可能。

MVOW總監扎希羅維奇(Maida Zahirovic)說,風機葉片生產基地(位於臺中港)不只製造葉片,還與上緯合作供應葉片生產材料,預期整個供應鏈創造的價值會超過國產化價值的一半。就像臺灣做得非常成功的口罩國家隊,風機葉片也是從材料開始到生產機組都來自臺灣,可以為臺灣創造非常高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