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家庭教育

【人初千日】爸媽們,困惑自己的教養方式嗎?

養兒育女在人類社會中,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新手爸媽如何找回「養兒育女」的成就感與幸福感?(Pexels)
養兒育女在人類社會中,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新手爸媽如何找回「養兒育女」的成就感與幸福感?(Pexels)

文/鄭宜珉
當一個爸媽究竟需要學多少?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問看看自己的學習經驗,來試圖找尋答案。

你會烹飪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花了多少年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才熟練烹飪技巧?

你會演奏樂器嗎?如果會,請問你花了多少時間、金錢等資源,才能熟練演奏樂器?

你玩球類運動嗎?你又是花了多少年,才能熟練這種球類運動的玩法?

答案應該很明瞭,人類被設計成有學習能力的生物,會針對想從事的事透過多種途徑來學習,無論是遠古時代居住在洞穴中的人類祖先,以學徒式的方式向有經驗的人學習,或是在現代可以透過學校、機構等制度有系統地學習。

人類如何學習「養兒育女」?

那麼,人類是如何學習「養兒育女」這件人生大事?

養兒育女與本能緊密相連,人類也下意識地隨時都在生活中吸收相關的一切,而學習對象往往是「身邊的其他父母」,包含過去的父母(長輩)、現在的父母(媽媽社群),或認識很多父母的人(教養專家)。

西方有句俗諺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確實如此。這句俗諺除了表達出人類自古就有社群共同教養(social parenting)的習慣文化外,也表達出「社會」這個大環境中的一切,必然影響個別家庭或個人養兒育女的態度和方式,畢竟社會最重要且基本的團體之一就是家庭,而家庭更是可能影響人類一生的團體。

即使在原始部落,人類群居在原野生活時,有個小寶寶即將來臨就是社群中的大事。當時的部落信仰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從許多人類學文獻中可以看到,部落長老或巫師使用多種不同儀式迎接新生命加入。

到了人類開始過著經濟上相對穩定的農業社會生活,更有各式各樣慶祝寶寶到來的文化儀式,可見養兒育女在人類社會中,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一整個社群的大事。也難怪每個爸媽對周遭親友的「教養指導」從不陌生。

想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個好爸媽?

那麼,想知道自己在教養上的煩惱正常嗎?NUTURER(人初千日)寶寶專家平台」曾在2013年做過一項非正式的統計調查,發現每個新手爸媽在面對教養課題時,會以各種方式問過至少17個人以上的意見後,才會覺得自己的教養疑惑是正常的,原來爸媽都曾如此彷徨困惑。

在教養資訊發達的現代,這些「別人給的」教養建議或資訊,無論從何而來,一定會相當程度地反映當代社會對教養的看法,更受到生活方式的影響。此外,爸媽在當時社會的社經地位,也一樣會影響如何取捨教養建議。

2018年,公視推出一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改編自作家吳曉樂同名小說的劇作,每一個沉重故事裡的爸媽身上都可觀察到同樣現象:他們都在教養當中嚴重迷失了,受到整體社會的各種影響,卻忘了看見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

但是,你的孩子到底是不是你的孩子呢?

這的確不是個可以輕易解答的是非題,因為如果「是」,那你如何在「你」之外,賦予孩子獨立的個體性?身邊其他人又為何總對你的教養有眾多意見?

但如果「不是」,那些年你為人父母的學習與掙扎又算什麼?你為何還是得背負教養成敗的重大壓力?更何況孩子身上還帶著血脈中無法否認的基因傳承。

光要釐清你和孩子之間(或可說是你和父母之間)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牽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SOP式的教養指導,更不能為你無法回頭的親職之路指點太多迷津,反而讓你更加困惑。尤其在網路世代的今日,各種南轅北轍、良莠不齊的教養建議資訊充斥,為了「點閱率」、「置入性行銷」、「業配」,利益彼此矛盾攻詰的現象,想必你一定也不陌生。過量混淆的資訊,比資訊不足造成的焦慮感更大。

因此在教養議題上你需要的其實不是「資訊」,而是思辨與判斷你所找到資訊的能力,才是一種有用的「知識」;而能將這些知識活用到自己家庭的能力,才是你的教養「智慧」。

——摘編自《人初千日育兒全書:決定孩子一輩子生命品質的1000天》,(方智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