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五中全會 臺專家:無新意、政治壓經濟

左起為統一證券首席策略專家呂忠達、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資訊工業策進會資深總監陳子昂、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記者李怡欣/攝影)
左起為統一證券首席策略專家呂忠達、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資訊工業策進會資深總監陳子昂、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記者李怡欣/攝影)

【記者李怡欣/臺北報導】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29日閉幕,官方30日首度以「中共中央」名義舉行記者會。不過,有專家研析,這次官方揭示訊息很少,「連一篇大陸學者評論都找不到」,也未公布會議照片,表示這次「新聞封鎖很澈底」。此外,29日當晚發布的〈全體會議公報〉全文6千多字,但「政治虛詞多,沒有新東西」,顯示中共政治氛圍看起來「保守、防衛」,「政治壓經濟」感受明顯。

在內外局勢艱難下,中國大陸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希冀以內循環支持經濟成長,五中全會上體關於「十四五」(第十四個五年經濟發展計畫)受矚目。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跨界創新與前瞻論壇30日舉辦「中共19屆五中全會與新經濟政策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表示,中國經濟成長動能走低,面臨包括人口老化、儲蓄減少、供應鏈移轉、生產力下降、債信風險等總體槓桿率擴張等五大挑戰;中共提出「雙循環」戰略,以科技創新與新基建為重要發展核心,預判「十四五」可能會調降年經濟成長目標設立更「務實」,如5.0%左右,以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且為突破困境,中共會將國內需求作為經濟主導。

資訊工業策進會資深總監陳子昂指出,中國除了疫情挑戰,美中科技戰更是「要命」,本次「十四五」公報揭露「數位中國」願景,以「新基建」為擴大內需關鍵,或成為中國未來15年重點產業政策,其中的5G、資料中心、互聯網、AI與半導體與臺商息息相關,「大陸的IC製造、封測威脅不大,反而是上游的IC設計對臺灣威脅較大」,日前臺灣107家半導體供應鏈業者,合組「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AITA)簡稱「愛臺聯盟」應戰;他認為,未來世界將是「一個世界,兩套系統」。(中國與中國以外的自由世界供應鏈)。

統一證券首席策略專家呂忠達指出,由於美中脫鉤,中國重量級公司陸續從美股下市,可能重返大中華,或以香港為首選,《港版國安法》讓香港慢慢流失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共中央顯然也會去找港股新亮點,來支撐香港金融中心,大膽研判「香港會變成大中華的納斯達克」。

呂忠達認為,需長期對抗疫情,「活下去」成關鍵詞;並警告,過去學術訓練已陸續被顛覆,學校所學無法解釋不斷變化的世界,盡量降低欲求、對很多事物保持敬畏、謙卑與警慎,以最悲觀的的預測,去迎接最樂觀的結果。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表示,今年中共官方揭示訊息很少,以往會中、會後,大陸學者專家都會在媒體發言解讀,「這次一篇都沒有」。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表示,他29日要找五中全會的網路(報導)照片都找不到,這是歷年不曾發生的現象,表示這次「新聞封鎖很澈底」。五中全會公報全文6千多字,政治虛詞多,「沒有新的東西」,五中全會呈現「政治壓經濟」感受,顯示中共政治氛圍看起來「保守、防衛」。

五中公報吹捧改革好 臺學者:並非如此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表示,美中科技戰逼中國搞科技自立自強,在美國封鎖下,中共想複製過去世界工廠以「技術換市場、複製模仿、國家補貼」方式,想寄望半導體產業「彎道超車」很難。在經濟成長方面,中國已從高速降為中低速增長,雖然中共主觀上,希望GDP有5~6%,實際上能否實現?數字真假?都讓外界存疑。肺炎疫情去年12月底爆發,為何中共官方延遲3週公布?導致5百萬人向全球散布,恐怕難脫延誤疫情通報之責。

陳德昇提到,五中公報稱改革成效好,實際非也。「中共提出漂亮名詞,但缺實際作為」,並質問「中國市場化改革有進步嗎?還是國有化速度上升(國進民退)?」而中共宣稱「依法治國」也未落實,「究竟是社會公器還是統治工具?」此外,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中國6億人口月收不到1千元人民幣,中共聲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實際扶貧效果受質疑。

最後,陳德昇警告,強制管制跟經濟發展已出現矛盾,社保系統不穩,可能導致消費力未如預期出現,加上青年就業困難,或成中國社會穩定最大挑戰;他提醒與會者「既看到中國市場機會,也要看到他的存在風險,與內外矛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