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國震中心長高7層 產官學合作建耐震智慧建築

國研院結合臺大研究量能,結合2種不同年代、建材的建築,打造臺灣「耐震智慧建築」新指標。(國震中心提供)
國研院結合臺大研究量能,結合2種不同年代、建材的建築,打造臺灣「耐震智慧建築」新指標。(國震中心提供)

【記者袁世鋼/臺北報導】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震中心)9日舉行大樓增建暨捐贈啟用典禮。採用耐震補強及制震技術,在原先的6層鋼筋混擬土結構上增建7層鋼結構建築,耐震度較一般建物提高50%,可承受7級地震;並導入智慧聯網科技,打造臺灣「耐震智慧建築」新指標。

國震中心成立30周年,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透過實體捐贈,讓國震中心在原有6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上,擴建為13層樓的鋼筋混凝土與鋼結構複合建築;總經費約新臺幣6億元、歷時1年。

國震中心主任黃世建指出,這次增建要克服結合新舊不同年代的建築,以及處理鋼筋混凝土與鋼結構2種工程材料的銜接與轉換問題;而如何解決地震時所帶來的整棟大樓扭轉問題是關鍵考量重點,所以在設計與施工技術上都具有相當高的挑戰性。

然而,國研院說明,透過與臺大的合作,結合雙方研究能量與實驗資源,經詳細的耐震評估與設計後,在原有樓層關鍵位置採用增厚牆體、增設剪力牆、碳纖維包覆梁構件等補強工法提升耐震能力,配合向上增建樓層採用鋼結構以減輕樓層重量,並在新舊交接的7樓採用鋼骨鋼筋混凝土材料作為轉換樓層。

黃世建表示,新大樓多處也安裝了國研院國震中心自行研發的制震元件「挫屈束制支撐與鋼板阻尼器(耐震間柱)」,提升整體結構耐震能力;另配合整體建築的外觀及耐震設計,在7樓至11樓層角隅處設置速度型遲滯阻尼器,以消散地震能量,避免主結構體在大地震下產生嚴重破壞,耐震安全係數達1.5以上,耐震度比一般建築物強50%以上,可承受震度7級的地震。

此外,為讓建築物平時可24小時自我監測結構安全、在大地震來臨時可提早預警並啟動自動防災機制,黃世建指出,這次增建也導入國震中心發展的「地震預警」與「結構安全監測」系統,隨時記錄建物真實受震反應,並在震後自動快速產出結構安全評估報告,加快震後復原速度,打造臺灣「耐震智慧建築」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