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艾灸之養生

氣海是生元氣之源,古人說「氣海一穴暖全身」,是強調該穴的保健養生作用。(123RF)
氣海是生元氣之源,古人說「氣海一穴暖全身」,是強調該穴的保健養生作用。(123RF)

文/中醫師黎珂
冬季到了,天氣寒冷,臺灣溼度較大。中醫講,寒與溼為陰邪,易傷陽氣,而人體陽氣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兩寒夾擊,使一些原本體質虛寒或寒溼重的人群更易感寒發病。 

冬季老人、婦人常見疾病 

老年人氣血虛弱,臟腑功能不足,體內陽氣日衰,經絡之氣不暢,更易在冬季患上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腸炎、冠心病、風溼性腰腿痛等虛寒性或寒溼性疾病。 

小腹之下就是腸道,受寒較易出現腸胃不適,例如腹瀉、肚痛等問題;另外,女性的子宮、卵巢、盆腔等亦位於小腹附近,寒邪會影響這些部位的氣血循環,出現陽氣不足,甚至寒凝導致血瘀,引起痛經、月經失調、難以受孕等婦科問題。女士還容易手腳冰涼。艾灸養生在這個季節很有益處。 

艾灸作用的原理

艾灸治療歷史悠久,《黃帝內經.靈樞經》已記載祖先用艾灸來療疾。該書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可以理解為用火長久的熏烤。《孟子》一書中說:「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扁鵲心書》也十分推崇灸法,認為「保命之法,艾灼第一」。《醫學入門》說:「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也就是說,用藥物和針刺治不了的疾病就必須要用艾灸來治療。灸是以火燃艾,烘灼俞穴,用熱力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驅寒除溼,扶陽固脫等效果。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藥力,因為艾草是中藥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條經絡的藥物,所以古人最終將艾草定為施灸的主要原料。第三個原理是根據身體情況灸不同的穴位,使用不同的施灸手法。

現代研究還發現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十分有效並適應於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

「灸」可以理解為用火長久的熏烤。(123RF)「灸」可以理解為用火長久的熏烤。(123RF)

孔子曰:「然。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大量臨床和實驗表明,保健灸可以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防病健身。在當前疫情的情況下,還有比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戰勝病毒更重要的嗎?! 

下面介紹幾個強身健體的幾個穴位,及具體操作。 

艾灸保健穴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雜病論》中說:膏肓穴無所不治。「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歷代醫家多認為,膏肓穴有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氣喘、骨蒸盜汗、肺癆等病症;心氣不足、心火上擾所致的癲狂、健忘、遺精等病症,以及各種原因所致的羸瘦虛損。增強全身抵抗力、免疫力,防病保健。 

常言道:「若要安,三里常不乾」,足三里是個很重要的治病及強身保健穴位,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合穴,此穴位多氣多血,長時艾灸可強身健體。它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吋,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手持艾條相距皮膚約1至2吋,感到溫暖即可,無須過熱。養生保健的話可每天艾灸一次,每次20分鐘。 

古今醫學家都認為關元穴是一個能起死回生的重穴,並且都認為刺激該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艾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溫而不燙,灸的時間要長,持續的溫灸,達到熱量內透,自覺腹內暖洋洋,熱呼呼,像融化般的舒適狀態。

灸關元穴可以治療一切陽虛症、氣虛症,如氣喘短氣、畏寒怕冷、遺尿、小便頻數、泄瀉、腹痛、遺精、陽萎、月經不調、虛勞羸瘦等等。 

氣海是生元氣之源 ,古人說「氣海一穴暖全身」,是強調該穴的保健養生作用。

古人有「秋灸關元,春灸氣海」的經驗之談,意思是在春天一定要灸氣海穴,秋天時一定要灸關元穴。 

古人有「秋灸關元,春灸氣海」的經驗之談,意思是在春天一定要灸氣海穴,秋天時一定要灸關元穴。(123RF)古人有「秋灸關元,春灸氣海」的經驗之談,意思是在春天一定要灸氣海穴,秋天時一定要灸關元穴。(123RF)

《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溼邪,既可以作為一種病因,也可以是一種病理產物,常常以痰、飲作為溼邪的不同表現形式,停滯在人體空間,阻塞空間能量運行通道,氣海穴為人體陽氣蒸發陰液的關鍵之處,具有化溼理氣的功效,對於溼邪為患、氣機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疾病,以灸氣海穴為主,常常具有較好的療效。 

湧泉穴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也就是腎經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頭的意思,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固本扶正、強身健體。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腎經向上聯繫著腎、膀胱、以及喉嚨和舌,具有很好的納火、引火下行的作用,且中醫說「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所以湧泉雖然在腳上,卻能調理膀胱、咽炎等問題。 

曾有一位灸友咽喉上火、反復咽喉疼痛,就醫後確診為慢性咽炎,服用多種抗菌藥和清熱解毒藥均無效,表現為咽部微紅不腫,平時手腳冰涼。我們建議懸灸湧泉及照海,調理7天,症狀消失大半,堅持一個月後痊癒,未見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