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副刊文學

松街的故事:我的「開胃菜」

美國舊金山著名的經典景觀──歷史悠久的電纜車(叮叮車)行駛在松街上。(123RF)
美國舊金山著名的經典景觀──歷史悠久的電纜車(叮叮車)行駛在松街上。(123RF)

文/謝行昌
大約是2005年,住在舊金山松街的母親因患嚴重的青光眼(眼壓過高),必須立即施以精密的降壓手術以防失明,手術後的最初恢復期至少要三天,必須有人全天候照應。我自覺責無旁貸,乃由達拉斯飛到舊金山陪伴母親。

手術完成後,我攙扶著眼睛尚綁著繃帶的母親回到松街的公寓,安頓好老人家以後,還得立刻趕去唐人街的藥房拿醫師指定的藥。

唉,母親嘛就是母親,躺在床上還不忘記在我出門前叮嚀幾句,要我順便在藥房轉角的Stockton街,一家廣東外賣店,買一盒兩塊九毛五的「雞飯」回來當晚飯,而且還強調只要買一份就好,說是母子兩人合吃都吃不完的。

在街角的公車站等車去中國城時,我不禁半信半疑,哪兒可能買得到一盒兩塊九毛五的「雞飯」,還兩人合吃都吃不完的?好像有點「天方夜譚」。

回程中,捧著那份沉甸甸的「雞飯」,我才相信天下就是有那麼「好康」的deal,那是一份廣式油淋雞快餐,好幾大塊肥嫩的蔥油雞,附上兩款蔬菜,加上兩大杓的白米飯,和一碗廣式雞茸玉米湯,確實是雙人份的量!

回到公寓,母親還不忘得意的逗我,「怎麼樣?你在達拉斯買不到這麼便宜的客飯吧?」嗯,那倒也是。

蔥油雞雖然是夠肥嫩鮮美的,但那是粵菜,不怎麼對我的「重口味」,還是那句老話,母親嘛就是母親,她能讀我心意(Read my mind)的,我的胃口被她老人家摸得一清二楚,晚飯還沒開動就先提醒我,辣醬(她自製的)在冰箱裡。

這就讓我想起一些幾十年前的往事。

1964年,我進入成功大學當新鮮人時,我們家(眷舍)還在高雄鳳山鎮的黃埔新村裡,那也是我現在的記憶中所謂「故鄉」之所在。這是因為我的童年、青少年歲月之印記,幾乎全是在黃埔新村那兒刻下的,福建省武平縣的武平所(或稱為武所鄉,也就是今日之中山鎮),只是我的祖籍而已。

雖然身在臺南市,但是與鳳山只有約八十分鐘的車程(火車或客運),所以我每個月都會返「鄉」至少一次。

對那些急欲「插翅而飛」的大學生而言,我返家之次數應該算是頻繁的,與其說是我「戀家」,還不如說是想回家嘗嘗母親做的那些比較「對胃口」的菜,我自幼就習慣於「重口味」,母親是湖南人,她的拿手川、湘菜,豈是在成大校園附近餐館裡包飯,那清淡的「臺菜」可比的。

而且,一般在餐館裡的包飯,平均都是臺幣五元一餐(一葷兩素),蛋白質少得可憐,加上葷菜樣式變化太少,想不吃膩也難。順便一提,六十年前的臺幣五元不算是太小的數目,可以在咱們眷村口買一碗麻辣紅燒牛肉麵,或是三十粒餡多料足的豬肉白菜水餃(當然是菜多肉少)。

那麼有沒有比較「高級」一些的學生包飯呢?當然有,每餐由八元至十多元不等,但是對不起,那已超出了我的預算。

每次回到鳳山,母親都會給我加菜,通常是半隻紅燒鴨子,因為菜市場裡半隻鴨子(不論重量)不算太貴,才臺幣十八元而已。哦,看到這兒您是否又「嚇了一跳」,我怎麼會有如此的「超強記憶力」,還記得那半隻鴨子是十八元?那是因為我每次回家,都會陪母親上街買菜,她老人家讓我選自己愛吃的買,買了幾次半隻鴨子後,印象就會深刻些。

其實家中經濟不寬裕,半隻鴨子已超過母親自設的「每天十五元」菜錢限制,不過半隻紅燒鴨子是母子倆可以吃上兩天的葷菜。信不信由你,那個年頭雞居然比鴨貴,我們買不起雞,所以「只好」吃鴨子啦。

聽到我常抱怨臺菜口味太淡,母親心生一計,將碎豬肉與海量的辣椒、豆豉、蒜,炒在一起,掺以適量鹽巴與醬油,做了份可以至少保存(沒有冰箱)半個月的「開胃菜」,裝到一個大玻璃罐中,讓我帶回臺南佐餐。豬肉也少許的增加了我每日的蛋白質吸收量,從此我再也不抱怨淡而無味的臺菜啦。

有時候小銀魚或蝦米乾會取代碎豬肉的蛋白質地位。記得在回臺南的車上,我常饞得忍不住,用手指掏些出來放在嘴裡咀嚼呢。

1965年年底,在我父親軍職退休之前一個月,我們終於搬到位於臺北大直的東園新村,在一棟二十坪大小的眷舍落腳,臺北與臺南相距太遠,我只有寒暑假才得回家,不過那時我在臺南已超過一年半,飲食方面也漸漸的習慣了,不再需要餐餐都要有「開胃菜」佐餐啦。

在臺南偶爾嘴饞時,我會花個兩塊錢,上雜貨店買一個約直徑三英寸,高約一英寸的「獨山鹽酸菜」罐頭來開胃。獨山鹽酸菜是當年臺灣青蘭家庭食品工廠的暢銷產品之一,是個「辣你不死」的玩意兒。

進成大之前一年,我在臺北市建國中學就讀高三,週末時常隨父親到他的畢生摯友龔愚(字樂愚)將軍家中做客(就是吃飯啦),那一桌子的精美菜餚,就出自龔將軍夫人,龔伯媽周青蘭女士之手。您看出這其中之關鍵字嗎?那是「青蘭」兩字,青蘭家庭食品工廠正是龔伯媽開辦的罐頭工廠,我顯然是在龔家吃她老人家的獨山鹽酸菜吃上了癮。

至於前段中被我引用的「辣你不死」,是出自龔伯媽(貴州獨山人)之口的「貴州口語」。身為客家人的父親,娶了母親這「湘女」,幾十年之後口味也漸漸重了起來,有時候在龔家吃飯,父親會故意開玩笑的「嫌」某某菜不夠辣,龔伯媽當場二話不說的回廚房,搬出她的「法寶」,一罐她特製的極辣辣醬(八成用的是印度鬼椒),一面遞給我父親,還一面用她老人家的貴州話,「咬牙切齒」的碎碎唸著——「辣你不死」,常把一桌子客人給笑翻。

曾救過我小命一條的龔伯媽,一向待我如子,可惜這恩情已無從回報,她老人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過世了。嗯,待來世再「銜環以報」罷。

能「讀我心意」的母親也於九年前辭世,本文完稿之日,正值她104歲冥誕。

所以,這篇短文是在感念與哀傷中,含淚寫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