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痛起來要人命!除了腎,還有哪些地方會結石?

為什麼有一些人好發結石,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預防結石,或是幫助排出體內的結石。(Shutterstock)
為什麼有一些人好發結石,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預防結石,或是幫助排出體內的結石。(Shutterstock)

文/蘇冠米
是什麼原因造成腎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等尿路結石?為什麼有一些人好發結石?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預防結石,或是幫助排出體內的結石?

人體每天攝取的水分,有很大一部分是經由腎臟形成尿液之後,再流入輸尿管、膀胱,最後從尿道排出。

在排尿的過程中,如果尿液在任一處產生沉積性的結晶體,就有可能形成結石。結石會出現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形成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等,這些統稱為「尿路結石」。

如果沒有到醫院做檢查,一般人通常不會有感覺,也不會知道體內有結石。不過,一旦結石引起刺激或阻塞時,身體不同部位的結石,會引發不太相同的症狀。

腎結石

尿路結石多半都是從腎結石開始,腎結石移動時,會產生劇烈腰痛和血尿;腎結石掉下來卡住輸尿管,會引起水腫,也會產生疼痛。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醫師陳煜說,如果是很安定的腎結石,不一定要處理,只要定期回診,追蹤結石的大小,沒有造成感染、血尿、疼痛即可。

尿路結石多半都是從腎結石開始,腎結石移動時,會產生劇烈腰痛和血尿;腎結石掉下來卡住輸尿管,會引起水腫,也會產生疼痛。(Shutterstock)尿路結石多半都是從腎結石開始,腎結石移動時,會產生劇烈腰痛和血尿;腎結石掉下來卡住輸尿管,會引起水腫,也會產生疼痛。(Shutterstock)

腎結石患者有時不一定會有明顯血尿,只會感到疼痛,因而誤以為是受傷、撞到造成的疼痛;如果感到疼痛難耐,而且無法分辦是受傷造成的腰痛或結石引發的疼痛,務必就醫檢查。

輸尿管結石

輸尿管的結石大部分是腎結石掉下來阻塞造成。輸尿管結石不但會在後腰部產生劇痛,疼痛還可能放射到陰囊、腹股溝,這種疼痛感甚至會影響到腸子蠕動,引起腹部不舒服、脹氣。

陳煜表示,腎結石和輸尿管結石都會帶來嚴重的疼痛感,其痛苦指數僅次於生小孩。

膀胱結石

與腎臟、輸尿管相比,膀胱空間比較大,膀胱結石只偶爾有疼痛表現,大部分是下腹部有悶悶的感覺,以及出現血尿、頻尿的症狀。

此外,因為結石在膀胱裡有活動的空間,容易滾來滾去,造成膀胱更敏感而出現頻尿。

膀胱結石只偶爾有疼痛表現,大部分是下腹部有悶悶的感覺,以及出現血尿、頻尿的症狀。(Shutterstock)膀胱結石只偶爾有疼痛表現,大部分是下腹部有悶悶的感覺,以及出現血尿、頻尿的症狀。(Shutterstock)

尿道結石

尿道是從膀胱通向體外的管道,小顆結石在排出過程卡在尿道,會造成血尿、疼痛、尿流變細、排尿不順等症狀。

陳煜補充說,尿路結石造成的疼痛,也與結石大小有關,越大的石頭越不會痛,因為不會動來動去,越小的石頭反而越痛,所以會痛不見得是壞事,而是代表石頭比較小。

少數腎結石患者平時可能會感到腰痠背痛,但是有一些患者很會忍耐,把結石養得很大,結果造成無法用簡單的方法排出結石,最後需要動手術,增加治療的風險。

尿路結石的原因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尿路結石的種類依其成分可分為4類:

第一類是鈣結石,約占患者總人數80%以上,主要為草酸鈣和磷酸鈣,又以草酸鈣最多。

第二類是尿酸結石,約占患者總人數5%。

其餘2類則是感染性結石和胱胺酸結石,占比較少。

事實上,有許多因素都可能造成尿路結石,在此提出4個最常見的原因。

1.遺傳、家族史

如果父母等親人有結石病例,自己患上結石的機率會比較高。

顏宗海說,有一些患者是家人有腎結石,下一代也容易有,除了遺傳之外,另一個因素是同一家人生活飲食習慣很接近。

2.水質

陳煜說,環境用水與結石的發生也有關係。以臺灣為例,統計數據顯示,桃園市的結石患者比臺北市高一些,因為臺北市使用的是翡翠水庫的水,桃園市使用的是石門水庫的水,而石門水庫的水質比較硬一點。

尿路結石病史的患者,建議飲用純水。(Shutterstock)尿路結石病史的患者,建議飲用純水。(Shutterstock)

水質比較硬也代表鈣離子比較多,一旦喝進體內,沉積下來形成結石的機率會比較高。

建議住在使用硬水地區的民眾,可以安裝過濾效果好一點的濾水器,讓水質變軟一點。同樣道理,如果有尿路結石病史的患者,建議飲用純水。

3.疾病和感染

罹患痛風、糖尿病、肥胖症、消化道吸收不良、攝護腺肥大、代謝疾病,以及遠端腎小管酸中毒、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某些遺傳疾病等,都可能造成尿路結石。

陳煜指出,其中攝護腺肥大容易造成膀胱結石,因為攝護腺肥大患者會有排尿斷斷續續、尿柱較細和尿排不乾淨的症狀,在每次排尿都有餘尿留在膀胱的情況下,結晶體就會沉積在膀胱,容易造成膀胱結石。

醫學上研究腎結石患者的共病,多數是肥胖、糖尿病、痛風等代謝疾病,而在飲食上的共通點多是高鈉、高油、高糖和高普林。

此外,任何細菌侵入尿路都會引起尿路感染,而革蘭氏陰性菌引起尿路感染之後,容易發生結石;遠端腎小管酸中毒是感染性結石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他排尿功能障礙也會造成感染,例如:腎臟出口天生狹窄、輸尿管狹窄、先天性泌尿道狹窄、攝護腺肥大等因素。

顏宗海補充說,結石患者以男性居多,女性罹患結石多是內分泌的問題,比如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副甲狀腺在腎臟的作用是留鈣排磷,而此疾病會一直產生副甲狀腺激素,最後形成腎結石。

其他因素還有天氣,比如在炎熱、容易流汗的夏天,如果沒有適時補足水分,也容易造成尿路結石。

4. 飲食習慣

顏宗海說,罹患腎結石與飲食習慣也有關。不喜歡喝水、喜歡吃重口味食物、愛吃肉、經常喝酒的人,容易有草酸鈣結石。

喜歡吃內臟、海鮮等高普林食物的人,容易有尿酸性結石,因為普林會代謝成尿酸,容易因為體內尿酸過高而罹患痛風。

另外,有一些人服用保健食品的方式錯誤,也可能造成結石,常見吃太多鈣片、維生素C、維生素D等。

顏宗海解釋,維生素D會增加腸胃道對鈣、磷的吸收,所以吃過多的維生素D容易造成高血鈣、腎結石;而維生素C在體內代謝之後,會產生草酸,如果補充高劑量,會促使尿液中的草酸濃度上升,進而增加結石的風險。

如何預防?

造成尿路結石的因素中,如果是先天性的結構問題、內分泌異常、疾病等,通常需要進行手術、藥物控制來解決根本原因,其他因家族史、食物、水質造成的結石,則有下列3個方法可以預防,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水。

1.多喝水

陳煜說,無論是哪種成分的尿路結石,都能藉由多喝水來預防,這也是最好的方法;因為結石都是從結晶體慢慢長大,才變成大石頭,輸尿管內徑約0.5公分,如果結石小於0.5,多喝水就有機會將結晶體沖出體外而排出。

所以尿路結石的患者,如果結石小於0.5公分,而且沒有造成堵塞、感染、血尿和疼痛,只要多喝水、定期追蹤即可。

一項研究證實,曾經有結石的人,如果養成多喝水的習慣,體內結石的復發機率會降低,而且即使復發,也會延長復發的時間。

因此要有效預防尿路結石和結石復發,建議每天喝2.5~3公升的水。

2.多補充檸檬酸

檸檬酸能在尿液中和鈣結合,減少尿液中鈣離子的濃度,有助於降低腎結石的發生率;檸檬酸也能與草酸鈣結晶結合,避免草酸鈣結晶在體內形成結石。

檸檬酸能在尿液中和鈣結合,減少尿液中鈣離子的濃度,有助於降低腎結石的發生率。(Shutterstock)檸檬酸能在尿液中和鈣結合,減少尿液中鈣離子的濃度,有助於降低腎結石的發生率。(Shutterstock)

因此可以多食用柳橙、葡萄柚、蘋果等富含檸檬酸的水果,適量飲用柳橙汁、葡萄柚汁、蘋果汁,或是在開水中加入檸檬片,都能避免結石的形成。

3.飲食低鈉、適量補鈣

高鈉飲食會增加尿液中的鈣含量,尿中的鈣又會和草酸、磷酸結合,形成草酸鈣、磷酸鈣結石,因此建議結石患者採低鈉飲食;也無須因此而不敢補充鈣質,只要適量食用即可。

如果有相關病史,代表身體的鈣足夠,就不建議額外補鈣,豆腐、豆乾等富含鈣的食物也要少吃。(Shutterstock)如果有相關病史,代表身體的鈣足夠,就不建議額外補鈣,豆腐、豆乾等富含鈣的食物也要少吃。(Shutterstock)

顏宗海說,許多研究指出低鈣飲食反而會增加腎結石的形成,因為當腸胃裡沒有足夠的鈣質能與飲食中的草酸結合,將造成體內草酸濃度上升,尿液裡的草酸排出量也會上升,進而增加結石的風險;也就是說,鈣片一定要搭配正餐一起服用,以免提高結石的風險。

陳煜表示,如果沒有遺傳病史和結石病史,但有骨質疏鬆的人,可以正常補鈣;如果有相關病史,代表身體的鈣足夠,就不建議額外補鈣,豆腐、豆乾等富含鈣的食物也要少吃。

另外,腎結石經常發作的人,會影響腎功能,容易造成慢性腎衰竭,因此建議每年定期回診以確保腎功能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