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科技要聞

動脈硬化診斷治療新發現 紐蛋白成關鍵樞紐

圖左為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圖右為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裘正健。(記者侯駿霖/攝影)
圖左為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圖右為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裘正健。(記者侯駿霖/攝影)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心血管疾病為國人及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動脈粥狀硬化則是誘發的危險因子。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裘正健13日發布最新研究成果,首度發現紐蛋白絲氨酸721位置的磷酸化水準,與動脈硬化程度有很大關聯性,並在11月榮登國際頂尖期刊《歐洲心臟雜誌》。

根據臨床醫學顯示,動脈粥狀硬化好發在血管彎曲或分歧處,由於該區域的血液流動特別複雜,其產生的擾流與剪力,被認為是參與調節血管壁發炎與動脈硬化形成的重要因子。

在國科會尖端科學研究計畫支持下,裘正健教授率領「血管分子生物工程」研究團隊,結合前瞻的跨領域技術,經過實驗豬、基因鼠、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臨床試驗後,首度發現動脈硬化症狀重要的診斷,以及治療的新穎分子標靶。

圖為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裘正健。圖為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裘正健。(侯駿霖/攝影)
科學家經過40多年研究歷程,對於心血管系統的力學環境、如何調控心血管疾病,以至動脈粥狀硬化症的形成,仍沒有重要突破。不過,裘正健指出,研究團隊發現動脈的硬化程度,與紐蛋白絲氨酸721位置的磷酸化水準有高度關聯性,而「他汀類藥物(Statin)治療」可降低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磷酸化水準。

裘正健表示,這項研究受到國際高度矚目,榮登11月國際頂尖期刊《歐洲心臟雜誌》,成為臺灣極具特色且領先的科研領域,未來將有助於開發創新診斷方法與治療藥物。

裘正健說,目前冠狀動脈硬化只能透過CT(電腦斷層掃描),還不能以簡單的抽血方式得知,希望透過產業合作,能發展具有潛力的偵測手段。他提醒,飲食對人體血流也有很大影響,因為脂肪會造成血液黏滯性風險,而運動使心跳變快、血液流動變快,是幫助人體健康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