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分析:荷蘭難拒美國壓力 聯手降下抗中「矽幕」

美國、日本與荷蘭等3國在28日達成協議,限制半導體技術輸入中國。(I-HWA CHENG / AFP)
美國、日本與荷蘭等3國在28日達成協議,限制半導體技術輸入中國。(I-HWA CHENG / AFP)

【記者李心桐、 張原彰/綜合報導】雖然美荷日政府仍未表示將擴大半導體設備輸中禁令,但主角荷商艾司摩爾(ASML)回應「政府間達成協議已取得進展」,可見荷蘭在與美國周旋多時後已妥協。歐洲媒體以「降下矽幕」比喻這場新冷戰。

據中央社報導,彭博(Bloomberg)報導美荷日已決定聯手的內幕,且未獲否認。〈荷蘭與美國歷史性的晶片協議,將在中國周圍降下一道鐵幕〉,比利時荷語大報《晨報》(De Morgen)27日以此為標題,比喻美荷日這次聯手的效果將如同冷戰時期分隔東西、互不往來的「鐵幕」,文中並稱以半導體來說「矽幕」(silicon curtain)更恰當。

其實荷蘭早在2019年就配合美國降下第一段「矽幕」。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占率最高的是荷商艾司摩爾公司,2018年傳出荷蘭政府同意艾司摩爾將最先進設備、全球獨家供應的極紫外光光刻機(EUV)出售給中國,荷蘭總理呂特2018年7月訪美時,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古柏曼(Charles Kupperman)向呂特分析中國取得艾司摩爾技術的後果。之後美方也多次向荷蘭政府表達關切。

荷蘭產官學界都有反對意見

如今,美國極力促使荷蘭將禁令所涉技術層次往下擴大,也就是擴及艾司摩爾全球市占95%的深紫外光微影(DUV)機臺,但荷蘭從政府、學界到企業都有反對意見。艾司摩爾執行長韋尼克(Peter Wennink)去年12月在荷蘭《大眾日報》(Algemeen Dagblad)專訪中表示軍工業使用的晶片已有10到15年歷史,中國擁有那些技術很久了。荷媒《電訊報》(De Telegraaf)報導,韋尼克在1月25日財報發布會上說,圍堵中國造成的半導體供應鏈碎片化「對於我們這種設備製造商其實有好處」,「但這將讓晶片售價更貴」。

歐洲認為配合禁令成本較美高

艾司摩爾多年來的最大客戶是台積電,中國只占其去年營收15%。《電訊報》另一篇報導說,少了中國買家,短期內雖對艾司摩爾影響不大,但長期而言仍會流失成長潛力大的市場,而且禁售令將促使中國更積極尋求其他供應商並自行開發技術,為艾司摩爾製造敵手。

荷蘭智庫國際關係研究所(Clingendael)曾於2020年刊登評論認為,歐洲產業配合美國對中國晶片禁令的代價比美國企業高,因為美國企業向商務部申請對中出口許可的審查效率和過關比率都比歐洲企業高,且美國半導體業較有優勢的蝕刻技術未受限出口,令歐洲人懷疑美國別有用心。

美希望降低全球對中國晶片依賴

但這些都不敵地緣政治現實。美國的目標是阻止中國半導體科技進步,以免用於軍事和監控造成國際安全和人權威脅。同時希望降低全球對中國晶片的依賴,避免重蹈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覆轍。

《金融時報》另一篇報導透露,去年荷蘭與美國本來快達成共識,要以10奈米晶片技術作為限制出口中國的門檻,但後來傳出中國最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已成功製出7奈米晶片(奈米數愈低愈先進),這通常要用到EUV設備,不過中國卻從技術較低的DUV機臺結合其他設備研發突破,使得美國想再擴大出口限制。

中國研發自有晶片取得成效有限

The Register報導說,雖然中國政府和相關企業致力研發本土晶片,以反擊美國的制裁,但他們引述中國供應鏈分析機構集微網的分析,提到Oppo、小米等中國智慧手機製造商在嘗試研發自有晶片方面,其實取得的成效有限。報導表示,美國的制裁表明,如果華府願意這麼做,中國廠商就無法取得零組件,被迫建立自己的晶片供應鏈。

荷蘭《晨報》評論,晶片製造技術非常複雜,但全球晶片產業結構卻非常簡單:晶片設計商最重要的在美國、製造商最重要的在臺灣和韓國、設備商在荷蘭和日本。這些國家聯手降下「矽幕」,就有機會阻擋中國。

據《金融時報》報導,美國、日本與荷蘭達成協議後,有歐盟官員說,他們完全同意剝奪中國獲得最先進晶片的戰略,絕對不能讓中國取得先進技術。而對於三方達成的協議細節,白宮拒絕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