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中國勞力短缺 機器人救不了

2022年7月7日,中國廣東佛山市美的集團工廠中的機器人手臂。(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2022年7月7日,中國廣東佛山市美的集團工廠中的機器人手臂。(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陳霆/綜合報導】為解決技術工人的短缺,中共當局決定大幅增加工廠部門的機器人數量。然而,彭博社專欄作家崔維迪(Anjani Trivedi)認為,該政策無法解決中國的勞動力不足,難以實現生產力躍升。

中國正面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隨著勞動力減少,迫切需要實施自動化以提升生產力。上個月,中共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發布了「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目標是到2025年,在2020年的基準上實現工業機器人密度翻倍;該方案還指出,機器人的應用範圍將擴大到水電站、風電場和關鍵電力系統等領域。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於2021年發布的報告,在2020年,中國每萬名工人有246臺工業機器人。

崔維迪是前投資分析師,關注於亞太地區的機械、汽車、電動汽車政策。她在文中表示,設定這樣的技術目標,是北京一貫的行事作風,該方案看似描述了「一個完美的自動化供需案例」。

要達到北京的目標,機器人密度只需每年增長13%;同時,未來三年內中國製造業勞動力預計會持續下降,將進一步提高工業機器人的需求。

然而,崔維迪指出,在工廠中擁有更多機器人,並不意味著中國能迅速實現技術進步和產能躍升。「雖然這些機器是為了填補勞動力缺口,但也需要高技能人才,才能收穫人工智慧製造的回報,」崔維迪寫道,「如果沒有適當的熟練度,員工就不能對自動化設備進行編程和操作。」

「按推廣這項技術的速度,估計中國三億農民工將無法為製造業GDP做出太大貢獻。」她接著指出,「到2020年代末期,數億農民工從事的活動中,有多達40%將實現自動化。」崔維迪表示,超過一半的農民工年齡在41歲以上,重新掌握技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同時,更年輕、擁有高技能的中國人力,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補充得上,無法像機器人的密度一樣快速增加。

此外,中國青年進入製造業的人越來越少,更傾向於服務業,他們也更不願離鄉背井,希望在離家較近的地方找工作。崔維迪認為,中共的政策缺乏配套,最終可能只增加了「一堆閒置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