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舉手之善 讓自己更幸福

堅持善良必須要持之以恆,才會融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123RF)
堅持善良必須要持之以恆,才會融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123RF)

文/王知涵
記得一位好萊塢巨星曾經在訪談節目中說道:「我不想生活在善良被當作是弱點的世界。」這句話引發我深思……

全球詐騙陷阱層出不窮,以不當手段騙取善心善款,新聞上也常見在別人遇難伸出援手時,卻被反咬一口栽贓誣陷。曾幾何時,當大家不再讚掦好人好事,而是去質疑行善「動機」,無庸置疑,這社會已陷入惡性循環。

不僅是社會人心沉淪,綜觀職場「人善被人欺」,善良人也常常被視為「軟弱」、「容易上當」的族群。然而,多項研究已證實:善良的人讓自己受益匪淺。

《了凡四訓》中提到:「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好人有好報是亙古不變真理,就算是小小善行也能助長善良風氣,形成一股暖流溫暖人心,回歸溫馨社會。

助人的身心益處

善的源泉來自內心,向內心挖掘,善源就會汨汨流淌,源源不絕,讓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挪威奧斯陸都市大學和德國多特蒙德大學做過類似的研究,發現自願幫助別人的人,內心幸福感比沒有幫助別人的人更高。

2013年加拿大研究刊登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期刊(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證實幫助別人可以降低BMI(身體體重指數)及降低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

2016年《生物行為醫學期刊》的身心醫學專題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給予」的行為與減輕壓力和增強大腦活力相關,顯示「給予」比「接受」有更大心理益處。也有其他研究證實多行善事會增加兩種神經傳遞素——血清素和多巴胺,而使大腦常常感到喜悅。

唐娜‧卡麥蓉(Donna Cameron)是一位非營利組織的社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經常感受到善良的重要性,但又擔心自己實踐善良會半途而廢,所以建立「練習善良的一年」部落格記錄每天保持善心的表現。她意外發現,經常行善能促進血清素分泌,舒緩慢性疼痛、壓力和失眠,和國外諸多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堅持善良必須要持之以恆

「善良」乍聽之下似乎不難,但要長久保持就不容易了,如果沒有養成善良性格,遇到突發狀況就容易被激怒。堅持善良必須要持之以恆,才會融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有四種培養善良習慣的方法很管用:

◎感恩:用心過生活,珍惜並感謝自己所擁有的,知福惜福才會更有福氣。

◎正面看待事情: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我們要學習是正面對待一切,用愉快心情迎接每一天到來。假設桌上只有半杯水,正面態度的人很慶幸還有半杯水可喝;負面思維的人卻感傷,只剩半杯水怎麼能夠解渴。學習用正向思維看待事情事物,天天都過得開心。

◎少批評:所謂「言多必失」,情緒化字眼不僅傷害別人,出惡言、惡念也會傷害自己,影響身心平靜。

◎付諸行動:純善的心不是紙上談兵,一定要有行動力!古希臘哲學家伊索(Aesop)說過:「任何善行,不論多麼微小,都不會白費。」

其實,所謂的「善行」很簡單,就如早晨微笑打招呼,樂意分享自己的咖啡隨身包,順道幫同事拿傳真……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就已經在點點滴滴養成善良好習慣,讓行善成為每天必做的例行公事。

小小溫暖促成社會善循環

有研究證實,善良是有傳染性的。我們對別人善良,別人也會友善回報我們,並且還會主動關心其他人。

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可口可樂辦公室進行一項研究,祕密安排十九個人對特定同事友好長達一個月,結果「親社會」行為出現了,親社會是指一切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包括助人、分享、謙讓等等利他行為。這些被善良對待的同事比研究之前的表現好十倍,會主動關懷別人,整個辦公室充滿溫暖氛圍。

更有趣的是,史丹福大學曾經開設一門課程「成為更善良的人」,學期結束後,學生們發現自己確實變得更友善和理解別人,長期課程學習敦促學生長期為別人著想,也讓同學們之間和樂融融。

我們生活在群居社會,避免不了每天與人接觸,在人生這條路上總會遇到不同人與我們相伴一程,「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們始終秉持善良初心,即使是小如親切的問候,就能在旅程上愉快相處,每個人感染善良氣息推己及人,相信社會也會變得更和諧、更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