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街頭精神醫學介入 醫:助街友早日返家

藉由街頭精神醫學的成熟,幫助更多具有精神疾患的街友,得以早日返家,畢竟家始終是最溫暖的地方。( 123RF)
藉由街頭精神醫學的成熟,幫助更多具有精神疾患的街友,得以早日返家,畢竟家始終是最溫暖的地方。( 123RF)

文/記者徐翠玲
對待街友是城市進步重要指標。但社工師與警消等第一線人員接觸街友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無法辨識有無精神疾患、以及需要何種醫療協助的問題。醫師表示,用傳統思維幫助街友成效相當不佳,需要街頭精神醫學介入,幫助更多具有精神疾患的街友早日返家。

由精神科醫師到街頭評估街友身心狀況,給予及時、準確的醫療建議,近年在美國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將其稱為街頭精神醫學(Street Psychiatry)。

評估街友 是否需精神醫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精神科醫師鄭勝允以臺北市大安區、信義區為例,若該區社福中心發現街友時,主要負責的社工師便會連絡他一同前去探望。社工師負責調查街友身分、給予生活必需品、協尋家人等服務;鄭勝允則評估街友的身心狀態,判斷街友是否適合流浪生活。

關於街頭精神醫學的重要性,鄭勝允以某位住在建國高架橋下的街友為例,他向鄭勝允表示,是「橋」用非常權威的口吻命令他住下來(幻聽),所以他不能回家;另一位在國父紀念館外長椅上的街友則說,自己在吸收日月精華(妄想),自然也不願回家。以上兩位街友皆屬重大精神病(major psychosis)導致行為異常的案例。

也有許多街友屬於酒精、毒品、賭博的成癮患者,被家人斷絕關係拒絕往來,最後雖有家卻歸不得。用傳統的思維來幫助上述街友成效相當不佳,因此需要街頭精神醫學介入。

三個問題 找到介入點

街頭精神醫學如何介入?鄭勝允說,街友對陌生人通常採取防備的態度,又加上沒有家人提供客觀的資料,自然比看門診難上許多。起初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切入重點,但隨著經驗的逐年累積,他開發出三個必問的問題:

▪︎ 什麼時候開始無家可歸?當時發生什麼事情?

▪︎ 你的家人在哪?還有聯絡嗎?

▪︎ 未來打算做些什麼?

鄭勝允指出,了解開始流浪的原因有助於推測診斷。例如:當初遭家人趕出家門、或是剛出獄但家人卻都避不見面,極有可能是酒精或是毒品成癮患者。

了解個案對家人的看法亦有助於推測診斷,以及評估送其返家的可能性。如害怕父母在飯菜裡下毒因而逃家,極有可能是受到被害妄想的影響,若不治療則個案不可能返家。

了解個案對未來的計畫有助於判斷現實感。若計畫可行則務必請社工協助;若無計畫則可邀請他接受社工師的建議與安排;但倘若計畫太天馬行空則要考慮接受精神疾患的相關治療。

藉著街頭訪視街友的經驗累積,街頭精神醫學逐漸有系統性的論述,鄭勝允希望,藉由街頭精神醫學的成熟,幫助更多具有精神疾患的街友,得以早日返家,畢竟家始終是最溫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