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生命詠嘆調】我與廟宇傳說

——曾丁烈先生(1948年次,信義村人)

曾丁烈先生。 (沙山懷若提供)
曾丁烈先生。 (沙山懷若提供)

文/耆老口述、沙山懷若 記錄
——曾丁烈先生(1948年次,信義村人)

我只讀芳苑國校,第15屆畢業,小時候還要養牛、抾蚵。當時我們插蚵在淡水溝,大約在三塊厝對面,那裡是內海要通外海的通水口,淡水溝就在通水口旁。當時通水口很深,它的溝路延伸到王功,澎湖船可以從那裡駛進芳苑。

我懂事的時候,還看到4艘澎湖船來停泊在溝旁,是載砱仔(死去的珊瑚軀殼)來燒的。那時候燒灰的灰窯間也不少,頂哨口現在的白馬峰普天宮旁有一間;五保有兩間,一間在豬灶的東邊,一間在大將爺南邊;國中金象那間很出名。澎湖船載砱仔來的那段時期,芳苑人很多,很熱鬧。

在我18歲左右,芳苑做大醮(民國54年芳樂街普天宮整修後的做醮),隔年蚵冬就差了,沒辦法生活,就遷移到外面,大部分是遷移到北部,有錢的做加工(就是有得借3、5萬,就可以做成衣加工),沒錢的就做工,後來成衣加工做起來了,芳苑人就更多遷移出去,總共芳苑人遷移了七成,目前只留下三成。

我20歲結婚,生了一個女兒,女兒會坐了,我就去當兵,那年21歲。我的訓練中心在隆田第八中心,前8週在那裡受訓,後8週在大林受訓。在訓練中心的時候我老婆並沒有來面會,因為那時候很貧窮,光是坐車到那裡面會至少也要一百多塊,沒錢。下部隊後,就去金門,在金門待了將近1年,就隨部隊又回來臺灣,在白河的步兵崗做了十個多月,總共當兵兩年退伍。

退伍後,我就去臺北做土水,當時都在士林、石牌等地做,睡在工地裡,那時我們是做細活的,所以像房屋的粗胚蓋起來後,有房間,有廁所,我們就進駐,用木板將門釘一釘,就睡在裡面。那時候是二十四、五歲,一天的工資約80元,當時1斗米約四十幾元吧!

我們是隨著老闆轉換工地的,總共在臺北做了8年,32歲就回來芳苑了,繼續在庄上做土水,我們有兩、三個人一起做;也兼務農,當時的園裡大致是種番薯、土豆,播田種稻的較少,因為地下水少。

我育有2男2女,女的已出嫁,兩個男的都住在家裡,一個在六輕工作,一個在工業區工作,我內外孫加起來有10個,還有一個玄孫。問我人生過得如何?我說生活正常就好了,算是不錯啦!

【萬善堂】
李大先廟(李舵先師廟)的後面有個沙崙,以前是萬人塚,海水不斷的吞噬海岸,當那沙崙坍方之後,骨頭露了出來,地方人士將它們撿骨,放在大將爺廟後面,就起了一間厝讓它們住,這就是萬善堂的由來。萬善堂本來是沒有石碑的,後來在做海岸時挖到了兩塊石碑,就將石碑供奉在萬善堂裡面。

【大將爺廟】
以前小孩有頭燒耳熱的症狀,就會去大將爺廟問神,乩童起乩會派給他一帖藥吃,結果吃了有效,所以就有乩童專門在那裡「賺食」(討生活),以前廟比較小間,牆壁是砌磚的,可是前面是木造的,後來廟宇翻新,至今已將近40年。

【李大先廟】
五保志文、志章兩兄弟去討海,結果李大先父子的魂跟他們回來,就附在志文的妻子身上說:「要替祂們蓋廟。」志文就說:「這我沒辦法做主,現在是我家志章在主意,祢們去跟他說。」後來魂又跑到志章的妻子身上,害他老婆病倒了,於是志章就下願說:如果讓我的妻子好起來,就要替祂們蓋一間廟。」

後來他妻子好了,他就在那裡的沙崙上蓋了一間小小的草厝,裡面是貼一張紅紙寫的字,人在外面拜,拜完再彎腰進去插香。後來廟燒了,又起了更大間的。

當時李大先會醫治身體,若拜拜下願,就可拿青草回去治療。我還小的時候,我父親會拿個青草放在那裡,那裡會有人家拜拜時留下的糕仔,放了青草就可拿糕仔回去吃,所以青草是這樣來的。後來李大先興(很靈驗興旺)到內面(溪州等地),內面的人來下願,也給他醫治好了,就來給李大先起了更大間的廟。

鄰近61線高架快速道路的鎮海廟(李舵先師廟),已於2022年重新整修完畢。(沙山懷若提供)鄰近61線高架快速道路的鎮海廟(李舵先師廟),已於2022年重新整修完畢。(沙山懷若提供)

當時的大將爺、李大先都很興,我懂事時李大先廟蓋了很大間,後來外省兵來,沒地方住,就住在廟裡,當時沒木柴就燒廟門,沒床鋪就睡供桌,後來海水沖刷,坍倒了李大先廟,外省兵就走了。當時廟的四邊還在,只是廟頂塌了,塌了好幾年,庄上有人去上吊,那時海水將神尊沖入水裡漂浮,石碑掉落,後來空己仔(綽號)將神尊請到大將爺那裡住,但是神格不同,李大先不敢住。

後來丁科仔(村長)就撿丁錢,在大將爺廟旁蓋了一間,因為坐落在大將爺廟的大爿(龍邊,意味比大將爺的神格還大,可是大將爺是皇帝敕封,而李大先只是陰神),所以李大先也不敢去住,到頭來只好又去海邊蓋一間。

當時有個外省兵帶了家眷來住,也養了雞,就去拿那塊石碑來當做雞寮的門,後來當大家倡議要蓋李大先廟時,突然那塊石碑倒下來,打到那個外省兵,打傷了他的腳,一直好不了,後來那個外省兵就跟李大先下願,如果會好就要去做小工,後來腳就好了。◇

更多文章,請掃描臺灣大紀元電子報:
https://www.epochtimes.com.tw/author/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