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建安七子之冠冕 登樓作賦的王粲(下)

曹操像。圖片取自《月百姿》。(公有領域)
曹操像。圖片取自《月百姿》。(公有領域)

文/蘭音
(續上週)建安七子之冠冕 登樓作賦的王粲(上)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是荊州命運的轉折點,更是王粲人生最重要的轉機。

才子遇雄主,文風更雄健

這一年風雲變幻,劉表次子劉琮繼任州牧;曹操揮師南下,欲統一南方。四戰之地荊州,面臨或戰或降的抉擇。王粲早就看出,劉表父子難當大任,渴望另擇明主。有志於天下歸心的曹操,是最契合他理想的真英雄,因而他有心襄助曹操,主動勸降劉琮。

王粲首先論述,在當今亂世,能夠預見機要大勢者,才能趨吉避凶。他又以曹操與劉琮的實力對比過渡到荊州歸屬問題,大讚曹操是「雄略冠時、智謀出世」的豪傑,南征北戰無往不利。最後他給劉琮提出一條萬全之策,應當「應天順命,以歸曹公」,才能保全自己和宗族。在王粲和其他謀士的勸說下,最終劉琮束手,舉荊州不戰而降。

荊州易主,王粲成為曹操陣營的一員,更因為勸降之功和詩文之才,受到曹操的禮遇和重用。他被任命為丞相掾、封關內侯,又升軍謀祭酒,魏國建立後又擔任侍中。熬過了十幾年沉寂歲月,才子王粲終於找到馳騁才華的「高衢」,得以實現「冀王道之一平兮」的抱負。

王粲依附劉表十五年,值得一提的事跡,大概就是寫過幾篇「詞章縱橫」的公文。他歸曹九年而病逝,這一時期他參與曹魏集團的重要政務與文學活動。他博聞強記、長於應對,是曹操身邊不可或缺的侍從,出則隨軍征戰,入則奏議撰文,連朝中卿相都望塵莫及。他因熟知舊禮而委以重任,為魏國典定朝儀,修治禮樂,重建規章秩序。

更重要的是,王粲成為鄴下文人集團的重要成員,建安諸子相繼歸附,與三曹詩文唱和,形成一代文學的彬彬盛況。王粲仕途得志,擁有更多的創作機遇,他現存的數十篇詩文作品,大部分作於歸曹之後,而且由於人生境遇的重大轉變,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從軍詩賦

王粲是七子中從軍出征最多的一位,累計有兩年時間在外征戰。故而寫下大量軍旅紀行之作,代表作有〈從軍詩〉五首、〈浮淮賦〉、〈初征賦〉等。

「從軍有苦樂,但問從者誰。」王粲跟隨曹操雄師南征北戰,見識軍容的強盛嚴整,統帥的英明神武;體驗到征途的艱難困苦,慶功的喜悅欣慰;他為將士的傷亡而慷慨悲歌,也為戰時的德政而感恩讚歎。他懷著崇敬而磅礴的情感,吟詠出現存最早的樂府〈從軍詩〉,發邊塞詩之先聲。

在王粲筆下,曹操大軍西征張魯,「一舉滅獯虜,再舉服羌夷」,所向披靡,有如神助;南討孫權,「泛舟蓋長川,陳卒被隰埛」,衝鋒陷陣,竭忠盡智。而他一介文弱書生,「懼無一夫用,報我素餐誠」,他感愧於自己的無用,不能披堅執銳,效死沙場;「雖無鉛刀用,庶幾奮薄身」,只願發揮所長,為大軍貢獻綿薄之力。

「征夫心多懷,淒淒令吾悲」,「客子多悲傷,淚下不可收」。王粲長年在外,也難免再生懷鄉之情,但是他看到將士們英勇作戰,是為了平定天下的大業,這正是王粲畢生的理想。因而「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他放下私心雜念,一掃心中悲苦,繼續以積極振作的心態投入軍隊生活。

同題共作

曹操麾下不僅兵強馬壯,而且文士濟濟,在魏都鄴城組成了著名的文學團體。他們匯聚在三曹周圍,遊園歡宴、遊獵從征,揚文采、訴情志,多有同題的詩賦唱和之作。王粲歸曹以來,躊躇滿志,對曹操充滿感恩之心,因而以滿腔熱忱,參加建安年間一次次文人雅集的活動,創作出大量同題唱和的詩歌、辭賦。

這些活動,有的是為較量才力而設。比如〈文章流別論〉載,曹丕隨曹操行獵,為此作賦,並且命王粲等四人以此事為題,各作一賦。於是,王粲作〈羽獵〉,陳琳作〈武獵〉,應瑒作〈西狩〉,劉楨作〈大閱〉,每個人的作品各有所長,但是「粲其最也」。

此外,王粲亦作〈難鍾荀太平論〉、〈務本論〉、〈爵論〉等政論類公文,表達治世情懷;修改〈巴渝舞〉,完成四篇魏國的郊廟歌辭。王粲後期的作品,或許沒有達到〈七哀詩〉、〈登樓賦〉那樣的藝術成就,但是這時的他理想高揚、情感飽滿,用另一種姿態展現了建安文學的風貌。

王粲生命中最美好的歲月,恰是歸曹之後的那幾年。他為追隨一生扶漢的英雄而榮耀,為加入統一戰爭的王師而振奮,為題寫唱和往來的詩賦而欣慰。他早已把個人理想,融入轟轟烈烈的曹魏事業中。才子王粲的命運,因為曹操的賞識而逆轉,他終於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出路和歸宿。(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