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高雄

展高雄「不梓有漁」 一窺半農半漁梓官特色

「不梓有漁!?─梓官特展」一窺可農可漁的梓官地域特色。(記者方金媛/攝影)
「不梓有漁!?─梓官特展」一窺可農可漁的梓官地域特色。(記者方金媛/攝影)
【記者方金媛/高雄報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第16檔「展高雄」系列特展,8月3日推出「不梓有漁!?─梓官特展」,帶領民眾了解梓官半農半漁、「北農南漁」的地域特色,一窺這塊土地的人們如何發光發熱、享受生活。

「展高雄系列:不梓有漁!?─梓官特展」8月3日開幕。「展高雄系列:不梓有漁!?─梓官特展」8月3日開幕。(記者方金媛/攝影)


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表示,展高雄系列透過大量資料收集與整理,建構大高雄完整的文化風貌。梓官位在高雄濱海平原,對於高雄產業發展是很重要一環。回溯百多年以來半農半漁的特性,隨著時間表現得更精緻與專業,特展農漁並進,展現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圖樣。 

梓官區農會推廣部主任吳昭璇提到,早期梓官種蔗交予糖廍的農作模式,經過長期磨合,發現種植短期葉菜便可以在25至40天內收成讓一家溫飽。從工具與技術不斷改良延長蔬菜保存期限,從實體行銷到電子銷售農業一直在進步,農業與生活息息相關,邀請大家來認識梓官出產的葉菜和水稻。 

梓官區的烏魚產業曾有一段輝煌歷史。梓官區的烏魚產業曾有一段輝煌歷史。(記者方金媛/攝影)

特展以農漁兩大產業為敘事主軸,輔以老照片、古地圖、歷史文獻、田野訪查、影音資料及各式實體物件等,加入生活的圖像,呈現更完整的梓官文化紋理。 

展區分為4大部分:「梓官入門」描繪梓官不同時期的區域變化及地理環境,並介紹僅留地籍的「消失的村落」;「北邊梓官菜多多」以梓官中崙城隍廟現存的〈嚴禁惡丐強索潑擾碑記〉開啟從清代迄今的農業發展脈絡,到二戰後逐步成為高屏地區重要的葉菜生產及蔬果集散據點的轉變;第三展區「南邊漁鮮夠海派」則追溯梓官漁業發展歷程,從清代的養殖魚塭、烏魚產業,到今日蚵仔寮漁港成為「現撈仔」漁獲交易所在地的產業型態。

集結地方力量發起的「蚵寮小搖滾」受到年輕人的青睞。集結地方力量發起的「蚵寮小搖滾」受到年輕人的青睞。(記者方金媛/攝影)

集結地方力量發起的「蚵寮小搖滾」近幾年受到年輕人的青睞,讓在地的潮流吸引年輕族群回流。最後一區「地方放送台」,館方邀請在地不同產業的人們,敘說著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點滴與期待。 

「展高雄特展」為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後,高史博以文化行旅的概念,展現原高雄縣的多面向文化,從文史角度出發到近況發展,期盼讓大眾更深刻地認識在地故事,且能實地走訪各區感受來自土地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