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涸魚文化季 重拾傳統

14日成功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涸魚文化季。(陳威光提供)
14日成功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涸魚文化季。(陳威光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嘉義縣鹿草鄉鹿東社區,以其擁有百年歷史的「涸魚」文化聞名。睽違兩年的涸魚文化季,今年主題是「魚您同行」,民眾參與拖網捕魚和競渡等精彩活動,一同感受古老的涸魚精神。

 

鹿東社區在過去曾稱為「埤頭」,「埤頭」有水源頭之意,與部落及住民早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年的「涸魚」更是村民最期待的日子,家戶可分得鮮魚、田螺、蝦、蚌類等,因此埤頭又稱「公堀」、「天公堀」。

家戶此時會獲得新鮮水產。因此,埤頭又被稱為「公堀」或「天公堀」。(嘉義縣政府提供)家戶此時會獲得新鮮水產。因此,埤頭又被稱為「公堀」或「天公堀」。(嘉義縣政府提供)

天公堀是一座天然埤頭,水源充沛,提供村民民生及灌溉用水所需,早年住民倚埤搭建草寮而居,慢慢聚成村落,周邊有油車間、市場、三合院、舊學堂,還有牛墟等繁華景象。

民眾參與拖網捕魚和競渡等精彩活動,一同感受古老的涸魚精神。(陳威光提供)民眾參與拖網捕魚和競渡等精彩活動,一同感受古老的涸魚精神。(陳威光提供)

近年來,由於環境和氣候變遷影響,埤塘不再每年涸乾,但鹿東社區仍持續舉辦涸魚文化季,凝聚全社區居民情感,保留這項重要的傳統文化。

今年的主題是「魚您同行」。(陳威光提供)今年的主題是「魚您同行」。(陳威光提供)

嘉義縣長翁章梁回憶,自己小時候常常在池塘釣魚,父親教導他要與鄰居分享釣到的魚,以維持鄰里之間的友情。透過涸魚文化季,希望帶領社區居民重溫早期農村社會的價值觀。 

「涸魚」:《莊子集釋》卷九上《雜篇·外物》。指在乾涸了的車轍溝里的鯽魚,比喻處於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或物。然而鹿東「涸魚文化季」,也是象徵恢復古代鄰里互助的傳統美德。

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他回憶自己小時候常常在池塘釣魚,父親教導他要與鄰居分享釣到的魚。(陳威光提供)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他回憶自己小時候常常在池塘釣魚,父親教導他要與鄰居分享釣到的魚。(陳威光提供)

活動現場還有返鄉遊子特地從臺北趕來體驗這項保有傳統美德的活動,透過活動重新連結埤塘所孕育的特有生態水系與居民消失已多的親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