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寰宇搜奇

研究發現:灰鸚鵡會無私幫助同類

非洲灰鸚鵡為夥伴提供用於交換食物的金屬環,表現出互相 幫助的行為。(123RF)
非洲灰鸚鵡為夥伴提供用於交換食物的金屬環,表現出互相 幫助的行為。(123RF)

文/EPOCH INSPIRED STAFF 編譯/趙孜濟
鸚鵡因其聰明的行為而走紅網路。牠們可以學習說話、唱歌、指認顏色等。西班牙的一項研究也表明,非洲灰鸚鵡會「幫助其他鸚鵡」,即使自己並不會從這種行為當中獲得好處。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鸚鵡和烏鴉、喜鵲一樣,都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大腦,可以與黑猩猩和大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相媲美,這讓牠們擁有「羽毛猿」的稱號。

儘管科學家曾在野外的鸚鵡中觀察到了合作行為,但西班牙最近的一項研究,首次在非哺乳動物中觀察到「自發性有利社會」的助他行為。

科學家們觀察了14隻「自願」參與(牠們可以自由選擇退出)的非洲灰鸚鵡,成對分組。實驗的目的是觀察其中的一隻鸚鵡,是否會向另一隻贈送用於交換食物的金屬環。研究顯示,牠們做到了。

一對鸚鵡被帶到一個玻璃盒中,玻璃隔板將牠們隔開。在玻璃的兩側,面對研究人員,每隻鳥都有一個圓孔,研究人員可以透過該圓孔,提供核桃仁給牠們。

隔板上的另外兩個孔,允許鸚鵡相互轉移物體。

在之前的實驗裡,這些非洲灰鸚鵡已經學會了與研究人員交換金屬環以換取食物,也就是說,牠們知道用金屬環可以「買到」食物。

現在牠們面臨新的任務:

研究人員覆蓋了其中一個餵食孔,因此只有一隻鸚鵡,即「搭檔」,可以與研究人員交換食物,而另一隻鸚鵡,即「受試者」,只能獲取放置在其側面的金屬環。

從第一次實驗開始,研究人員就發現,當研究人員伸出張開的手掌時,受試鸚鵡(擁有金屬環,但沒有機會用金屬環交換食物的鸚鵡)總是自發的向其搭檔提供金屬環。

這種幫助行為只能意味著:受試鸚鵡知道其搭檔可以用金屬環換取到食物。研究人員說,在分析了鸚鵡的動機之後,他們認為在實驗中所發現的助他行為是因為「(在群體中生活,)鸚鵡需要有更高的認知能力」。

為了確定這種幫助動機,他們進行了許多對照實驗以消除其他可能性:

當兩個交換洞都被覆蓋,而且研究人員不在場(沒有提供食物獎勵機會)時,受試鸚鵡向其搭檔提供的金屬環明顯減少,這證明這些互助行為不是出於社交或僅僅是嬉戲。

非洲灰鸚鵡為夥伴提供用於交換食物的金屬環,表現出互相幫助的行為。(Anastasia Krasheninnikova提供)非洲灰鸚鵡為夥伴提供用於交換食物的金屬環,表現出互相幫助的行為。(Anastasia Krasheninnikova提供)

當只有受試鸚鵡而沒有搭檔在場時,受試鸚鵡就很少轉移金屬環,這表明牠不僅僅是想將金屬環盡可能靠近研究人員的手。

接下來,實驗人員反轉了搭檔和受試者的角色,這是鸚鵡一開始無法預料到的,所以,助他行為不是因為鸚鵡期待得到「恩惠」的回報。

從一開始,當有機會提供幫助時,牠們就這樣做了。如果沒有機會,牠們就不會這樣做。

該研究發表在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非洲灰鸚鵡)直接向搭檔提供金屬環的大多數情況,發生在牠們的搭檔有需要的時候。」作者在他們的研究中寫道,「類似實驗設計中的類似助他案例,僅在猩猩和倭黑猩猩中報導過。」

研究人員猜想,非洲灰鸚鵡擁有更大的社會認知能力,可能是因為牠們生活的群體龐大,一個群體可以有多達1,200隻鸚鵡。

該研究還研究了藍頭金剛鸚鵡,其結果與非洲灰鸚鵡不同:藍頭金剛鸚鵡試圖將金屬環盡可能靠近交易洞,但沒有給搭檔提供幫助。牠們的鳥群規模要小得多,在10到30隻之間,與夥伴的互動更加有限,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牠們的助他行為比較少。

非洲灰鸚鵡的樂於助他是否源於某種內在動機(比如幫助同類的鳥類),或者牠們是否預期未來會得到回報,這些機理都不確定。研究人員希望從進一步的研究中找出這些答案。

原文「VIDEO: Grey Parrots ‘Lend a Wing’ by Passing Tokens to Each Other in Exchange for Food in Experiment」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