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中國

金融巨頭聚香港 憂政治因素觸發市場危機

2023年11月7日,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國際金融巨頭聚焦金融危機,憂政治因素觸發金融危機。從左至右:摩根士丹利主席兼執行長James Gorman、瑞銀集團董事長Colm Kelleher、橋水聯合首席投資長Bob Prince及德意志銀行執行長Christian Sewing。(Peter Parks/AFP)
2023年11月7日,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國際金融巨頭聚焦金融危機,憂政治因素觸發金融危機。從左至右:摩根士丹利主席兼執行長James Gorman、瑞銀集團董事長Colm Kelleher、橋水聯合首席投資長Bob Prince及德意志銀行執行長Christian Sewing。(Peter Parks/AFP)

【記者趙彬/綜合報導】【大紀元2023年11月10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趙彬報導)香港曾憑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比鄰中國大陸的優勢成為中國引進外資的最主要窗口。然而近年香港快速被大陸化,這種失去「特區」特徵的與中國大陸的「緊密關係」,令國際金融機構等跨國公司卻步不前,甚或完全撤離。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這種不安趨勢更加明顯。對此,專家分析指,「中國形勢和經營環境已大變,華爾街金融大佬迫切想知道中共的意圖和計劃。」

國際金融領袖:香港不會再是全球金融中心

11月7日香港舉行第二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摩根士丹利董事長James Gorman、高盛董事長David Solomon、瑞銀集團董事長Colm Kelleher、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長Christian Sewing等300名全球金融機構高層出席會議。

今年峰會的主題是「駕馭複雜的環境」(Living with Complexity),似乎應景著當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經濟實情。香港特首李家超在開幕式上稱「當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複雜和更具挑戰性」。

在峰會上,下一個金融危機成關注話題,有投資銀行不約而同提及與之相關的政治因素。德銀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Sewing表示:「最大的恐懼是,比如再發生一次地緣政治局勢升級,它可能很快發生,令市場不冷靜而觸發市場危機。」他認為金融界須對風險保持高度警覺,進行壓力測試。

摩根士丹利董事長James Gorman認為:「(金融危機)可能與政治或地緣政治相關聯。我的意思是,在某些國家看到民主受到挑戰是顯然易見的。」

法國外貿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 Herrero說:「香港不再是全球金融中心,而且我認為它永遠不會再是,它將成為內地的一個離岸中心,當然會創造就業,但可能不會是以前那種就業情況。」

國安法後 香港新股集資額排名大跌

中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了這次峰會。這是何立峰接替劉鶴主管金融之後,首次參加大型國際金融峰會。他在峰會上稱,金融業對中國和香港很重要,還提到在10月底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支持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自香港實施國安法後,觸發美國取消對香港的諸多特別待遇,香港的新股集資額由曾經的全球第一跌至今年的第11位,曾經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再有昔日榮光。

何立峰則對香港提出三項建議,其一,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影響力;其二,擴展朋友圈,在國際舞台上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其三,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何立峰還稱,香港一直是連接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希望香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不過,近幾年,隨著《港區國安法》的實施,香港逐漸失去了「特區」的身分,被快速大陸化,與中國大陸的「緊密聯繫」令國際銀行、投資公司以及科技企業感到不安,出現離港大撤退。

外資持續搬離香港及中國

歐盟每年發布的關於香港的報告顯示,2022年有12.5%的外資將區域中心撤出香港,而中國大陸企業在香港增加了17.5%。香港政府的數據也顯示,2019年至2022年間,地區總部設在香港的外國企業總數穩定下滑,而外國企業在香港的員工人數下降2.5萬人至46.8萬人,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在內的金融巨頭減少了在香港的職位數量。

與歐美、日本、台灣有業務往來的廣播技術公司科騰科技(Caton Technology)去年將總部從香港遷往了新加坡;美國電路板製造商TTM Technologies則是在今年撤離了香港,目前正在馬來西亞開辦工廠。

一些外企高層表示,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界線已變得模糊不清。Serendipity Capital創辦人Rob Jesudason說:「香港現在被視為中國的延伸。」許多跨國企業現在不再選擇留在香港。澳洲的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已經關閉香港業務,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則最快在2025年初全面關閉其香港辦事處。

最近,瑞銀集團全球銀行部門在亞洲裁員約7%,主要涉及中國業務的駐香港員工。6月,摩根大通也裁減了約30個亞洲部門的職位,其中,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員工受影響最大。亞洲投資銀行家的薪酬待遇降至十多年前金融危機以來最差。

另一方面,大量外資也開始從中國大陸大舉撤退。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11月3日公布的7—9月國際收支顯示,外資在中國設公司、建廠等直接投資為負118億美元,顯示撤資大於新增投資。這是自1998年中共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使外資積極投資中國的潮流出現逆轉。

國際金融大佬是如何看待這一逆轉呢?在這次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似乎能找到些答案。有分析指,金融大佬與外企對中國經濟持「謹慎而行」的觀望態度,在美中對抗中,避免惹怒任何一方,但卻越來越難於拿捏北京與歐美之間的關係。

熟悉中國政治經濟的投資顧問Mike Sun對大紀元表示,華爾街金融領袖、國際金融投資機構高層聚集香港,表示出謹慎觀望態度,是因為「國際金融的高層發現當下的中國形勢以及經營環境與以前不同了,發生了大變化,他們迫切想知道中共的意圖和計劃」。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