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彰投

守護耕牛的奮鬥者 牛隊長高一鑫

「拉拉」是高一鑫養的第一頭牛,很會撒嬌。(攝影/廖儷芬)
「拉拉」是高一鑫養的第一頭牛,很會撒嬌。(攝影/廖儷芬)

文/記者廖儷芬
在彰化溪州的清晨,露氣蒸薰,農田間漂散著晨曦的淡淡氣息。高一鑫,一位42歲大學企管系畢業的青農,和他的夥伴們準備著開啟一天的辛勤工作。

高一鑫的工作伙伴不是普通的農民,而是彰化溪州最獨特的隊伍——「拖拖拉拉牛耕隊」。

彰化溪州最吸睛的「拖拖拉拉牛耕隊」,前往田尾鄉參加活動。(高一鑫提供)彰化溪州最吸睛的「拖拖拉拉牛耕隊」,前往田尾鄉參加活動。(高一鑫提供)

守護珍貴文化

高一鑫堅持自然農法,守護珍貴的耕牛文化。隊伍中的每一頭牛,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有的是差點被送進屠宰場的肉牛,有的是老農人無法照顧後,被高一鑫接回來的。「這隻白色的是海牛,叫小白,24歲,大概人類的80幾歲就很老了。我們從彰化芳苑買回來,原本是幫蚵農載蚵的海牛,牠腿有點退化了。」高一鑫詳細的介紹著,手一邊拍打著小白身上會吸血的牛蠅。

這是退休的海牛,原本工作是幫蚵農到潮間帶載蚵。(攝影/廖儷芬)這是退休的海牛,原本工作是幫蚵農到潮間帶載蚵。(攝影/廖儷芬)

高一鑫並非一開始就是農業專家,經歷11年的努力和學習,他逐漸掌握了自然農法和牛耕技術,與五隻牛隊友們培養出了絕佳的默契。看「拉拉」不斷伸著舌頭和他撒嬌的可愛模樣,很難想像,牠一天要吃四、五十斤的甘蔗梗或玉米梗。高一鑫不餵牠們飼料,他表示:「我沒有餵飼料,只能每天割草,還好附近農民也會送來玉米梗。一頭牛一天大概要吃四、五十公斤的草,所以我幾乎全年無休,如果出門不能超過一天,否則就要請朋友幫忙照顧牠們。」

小朋友來幫忙割牧草,當一日養牛人。(高一鑫提供)小朋友來幫忙割牧草,當一日養牛人。(高一鑫提供)

牛耕雖然效率不及現代化機械,但高一鑫堅信,這是對土地和環境最友善的方式。他不使用除草劑,保護著大地的純淨和生機。「水牛怕熱,就注意不要讓牠在太陽下曝晒,最好有地方給牠泡水。水牛力氣很大,又會爬又會跑,通常牠不會攻擊人,牠不想配合的時候,就會跑給你追。但水牛很會整地,可以整得比機器還要平整,水平均的話,水稻就可以長得好。不過還是要人跟牛配合得好,這靠經驗和技術的累積。一開始我和拉拉配合滿順利的,後來有一陣子,牠排斥跟我工作,下田就一直玩,等牠玩累了,我也累了。」高一鑫分享著他的水牛哲學,覺得養牛無法數據化,因為每天有不同的狀況,也有不同的考驗。

用水牛耕田會比較平整,水流較均勻,水稻就會長的比較好。(高一鑫提供)用水牛耕田會比較平整,水流較均勻,水稻就會長的比較好。(高一鑫提供)

牛糞文創

除了農業生產,拖拖拉拉牛耕隊也為農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商機。他們將牛糞製成了文創商品,如牛糞薰香和牛糞花器。

把牛糞晒乾後,磨成粉,加上黏粉,就能塑形,用來薰蚊了。(攝影/廖儷芬)把牛糞晒乾後,磨成粉,加上黏粉,就能塑形,用來薰蚊了。(攝影/廖儷芬)

他在彰化溪州找了一處三合院,作為拯救耕牛文化的重要基地。諾大的老房子,除了充滿古意之外,到處都是高一鑫晒的牛糞,但一點臭味都沒有。高一鑫的女友陳美妃介紹:「我們會先把牛糞晒乾,然後機器磨成粉,再用一些木材做的黏粉加工塑形,做成玫瑰型狀的熏香。晒多久看天氣,大概一個禮拜左右。牛糞盆栽就是用新鮮牛糞做的,它塑形很快,乾掉之後,就加一點培養土在裡面,就能種植物,一天澆一次水就好了。」

高一鑫會用牛糞做盆栽,用培養土種些植物,每天澆點水就可以了。(攝影/廖儷芬)高一鑫會用牛糞做盆栽,用培養土種些植物,每天澆點水就可以了。(攝影/廖儷芬)

談及為什麼牛糞沒有臭味?陳美妃解釋,牛糞晒乾以後,基本上沒有味道,因為牠是吃草的。

現代化衝擊

然而,隨著現代化的衝擊,耕牛文化幾近消失。高一鑫深知這一點,因此他不僅堅持著,還積極的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

小朋友體驗用水牛耕田,對現代人來講,這是難得的經驗。(高一鑫提供)小朋友體驗用水牛耕田,對現代人來講,這是難得的經驗。(高一鑫提供)

拖拖拉拉牛耕隊伍中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和五頭牛,他們共同努力,將友善土地的理念和耕牛文化傳承下去。高一鑫說:「我養牠們,不是為了賺錢,但是我需要賺錢,才能養牠們。養牛就像人家說的志業。我們不養這些退役的牛,或是養牛人年老,無法繼續照顧牠們,牠們就會被送進屠宰場。」即使收支不平衡,即使面臨著種種困難,他們都會堅持下去。

目前拓展產值的方法,除了種水稻、蘆筍,也會到學校做鄉土教育推廣,讓小朋友了解牛耕的知識和文化,也正計畫推出「穀東制」,讓民眾除了可以拿到自然農法生產的米之外,還能用行動支持牛耕文化。

高一鑫說:「我養牠們,我需要賺錢,但是我不是為了賺錢,這是一個志業!」(高一鑫提供)高一鑫說:「我養牠們,我需要賺錢,但是我不是為了賺錢,這是一個志業!」(高一鑫提供)

高一鑫說,這是他對土地和文化的承諾。拖拖拉拉牛耕隊的故事,不僅是一個青農的奮鬥史,更是對耕牛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他們的努力,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耕牛的價值,並為農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