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長照缺錢 心理師籲修法穩定財源

衛福部「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顯示,家庭照顧者平均每天照顧時間達11小時,且長達7~8年。(Shutterstock)
衛福部「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顯示,家庭照顧者平均每天照顧時間達11小時,且長達7~8年。(Shutterstock)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長照2.0政策實施至今已經七年,服務涵蓋率更達近八成,但長照悲歌的社會事件卻仍時有所聞。對此,心理師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調查顯示,使用長照服務以送餐、整理家庭等生理需求為主,也讓家庭照顧者忽略壓力調適議題,特別是家庭資源較匱乏者。長照政策推行至今,政府並未有固定預算來源,籌措長照財源已成為很重要的議題,建議政府能修訂《長期照顧保險法》,徵收保費、固定財源後,才能讓長照制度逐步健全。

政府自2017年起推動長照2.0政策,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項補助,簡稱「長照四包錢」。施行至今,服務人數已接近49萬人,服務涵蓋率近79%,服務據點達1萬3,354處,但卻仍不時傳出長照悲歌的社會事件發生。

對此,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當初修訂《長期照顧法》時,並沒有同步修訂《長期照顧保險法》,在沒有穩固長照保險的支持下,政府就必須籌措相關財源。目前是透過公益彩券、菸捐等收入挹注財源,但隨著台灣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長照政策的財政不健全,可能會讓長照系統越來越殘破。

據衛福部最近一次「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為7.8 年,照顧者年齡愈高,平均照顧年數愈高。目前家庭照顧者平均每天的照顧時間達11小時,且長達7~8年。

長照政策四包錢之一為「照顧及專業服務」,會依失能程度二至八級補助每月1萬元至3萬6千元,等於花1千6百元至6千元即可使用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等「照顧服務」,或居家復健、居家營養等「專業服務」。

遙遙無期的照顧壓力

羅惠群說,長照悲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照顧者無法再承擔壓力,但有調查顯示,家庭照顧者比較想用的大多是「送餐」及「照顧」等服務,而非紓壓活動或其他的心理諮商等項目。

談到心理諮商服務並非首選的原因。人當然想要先滿足生理需求,或是因為習慣,先吃飽、人照顧好,其他心理健康再說,都將壓力調適放在「次要」。羅惠群分享臨床觀察,家庭照顧者的壓力來源並非都來自於照顧,而是來自於「我還要照顧多久?」

羅惠群也說,臨床上很多失智症家庭,家庭照顧者對其失智的年長父母或當父母出現較大情緒時,常會感到心裡疲累、心死,這是常見的心理狀態,可能還牽扯與其他照顧者的內在關係及家庭狀況需要長期的心理諮商服務,但現今台灣長照政策並無法提供這麼多的協助。

羅惠群表示,家庭資源比較豐沛、經濟能力比較好的家庭還有餘力,通常不會發生長照悲歌,家庭資源較少的家庭就可能出現此情境。

欠缺對照顧者的身心協助

弱勢家庭也存在特殊情況。羅惠群舉例,如果家庭成員沒有存款、固定收入,但因為有幾代留下來的繼承房產,變成不列屬於中低收入戶家庭範圍,無法申請補助,且就算需要心理諮商,但仍會將時間或金錢用於購買餐食或使用家庭清潔服務。他認為,家庭照顧者的各項政策都應該要擴大各類族群的家庭及心理支持方案,以因應台灣社會老年化、少子化問題。

他說明,會走上絕路的還是與內在心理狀態脫離不了關係,若照顧者關注下一頓餐在哪裡,其實會活比較久,但若已經在想不曉得活著要幹嘛時,危險程度就很高了,且長照悲歌通常都是照顧者對生活及生命沒有感受到任何意義,勢必是長期累積的心理壓力所造成。

羅惠群說,就算設置許多長照據點,但因為仍以提供基本生活為主,若遭遇照顧者本身有情緒障礙或他陪伴的家人是多重複雜性的疾病時,照顧者的身心壓力能夠如何調整,「對我來講就是一個(制度上)很大的漏洞」。

「長照制度缺一條腿」,羅惠群直言,長期照護壓力會隨著少子化而越來越嚴重。另外,失智症和各種退化疾病議題,以及照顧者的工作壓力、經濟壓力,政府基本上還是得先做長遠規劃,如何拓展長照系統的固定財源,最理想的還是能修訂《長期照顧保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