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典藏時空 迷人的古董盒

女紅刺繡盒,1686年,伊莉莎白‧妮可荷斯。製作於英格蘭。木頭;絲緞輔以緞紋、平紋和伏紋刺繡的絲綢;銀鍍金飾邊;26.6cm×19.05cm×25.4cm。費城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女紅刺繡盒,1686年,伊莉莎白‧妮可荷斯。製作於英格蘭。木頭;絲緞輔以緞紋、平紋和伏紋刺繡的絲綢;銀鍍金飾邊;26.6cm×19.05cm×25.4cm。費城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文/Michelle Plastrik(藝術顧問) 翻譯/李雲天
古董盒的外觀自成一格,彷彿凝聚時空,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

情侶浮雕珠寶盒

來自異國的象牙,是中世紀歐洲一種極為珍貴的材料,在中世紀早期至羅馬式藝術時期(Romanesque period),象牙主要用於製作書籍的封面和教會的物品。

象牙的供應量在12世紀時下降,但在13世紀中葉哥德式藝術時期,又重新熱絡起來,當時主要的進口地為非洲的稀樹草原。隨著這股進口象牙的湧入,象牙在藝術上的用途變得更廣了。擁有象牙製的宗教小雕像、私人的虔誠鑲板浮雕,以及如梳子、書寫板和小盒子(帶有裝飾的盒子)等精品,成為一種時尚。屬於個人的小盒子常常有淺浮雕裝飾的場景。

情侶的盒子,14世紀。象牙、鐵、硬板;6.98cm×15.49cm×9.14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情侶的盒子,14世紀。象牙、鐵、硬板;6.98cm×15.49cm×9.14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王室和貴族經常在節慶場合,委託製作這樣的盒子作為送禮之用。這件作品也象徵著手工藝的演進。在較早的時期,像這樣的容器常常裝飾,以葉子和人物為主題的設計。然而,到了14世紀,雕刻師開始刻起具有敘事性的故事,借鑑古代的神話、史詩和浪漫故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情侶的盒子》(Box With Courting Couples),是14世紀法國宮廷一個經典的象牙盒,由六個面板組成。這款珠寶盒的主題,是描繪在田園詩般的場景中,浪漫求愛的片段。場景包括男子單膝跪在女子面前,有的受到鼓勵、有的遭到冷落;還有一個追求者向心愛的人獻上戒指,一對牽手擁抱的情侶,有的在採花製作花冠,還有的騎馬放鷹。

義大利婚嫁箱

人稱「婚嫁箱」(cassoni)的大型裝飾木箱,是義大利獨有的歷史物品。14~16世紀期間,主要在義大利中部地區製造。生產婚嫁箱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有專門致力於婚嫁盒製造和裝飾的工匠工作室。與中世紀的小盒子一樣,通常以神話、古典、《聖經》,或屬於個人的象徵圖案來裝飾。

婚嫁箱,約1425~1450年間製作。松木、楊木、石膏、部分鍍金、模壓,上漆;50.8cm×149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婚嫁箱,約1425~1450年間製作。松木、楊木、石膏、部分鍍金、模壓,上漆;50.8cm×149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婚嫁箱通常由準新郎委託製作,送給新娘時,裡面會裝滿她的嫁妝及結婚所需的物品,並在婚禮儀式的公開場合中展示。許多新人都擁有不止一個婚嫁箱,每個箱子都裝有價值不菲的物品。箱子的外部相對也裝飾得豐富多彩。婚禮過後,婚嫁箱會放在新人的主臥室中展示,象徵著兩個家庭的結合。婚嫁箱的華麗與豪華程度,也反映出家庭的富裕程度。

由於婚嫁箱是珍貴的家具,從一個家庭搬到另一個家庭是常有的事。日積月累難免造成許多婚嫁箱受損,其中以外部有精緻鍍金的婚嫁箱特別容易損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15世紀托斯卡納文藝復興時期倖存的婚嫁箱,是一個罕見且受好評的例子。

這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的婚嫁箱上刻有雄鷹、分別代表新娘家庭和新郎家庭的兩個紋章盾牌,以及百合花圖案。婚嫁箱一般使用三種主要的裝飾媒材:鑲嵌細工(intarsia),將設計嵌入其中;彩繪面板(painted panels);以及用石膏底料雕刻(pastiglia)的浮雕裝飾。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的婚嫁箱,屬於最後一種裝飾,突起的裝飾,是在木質基底上使用石膏(一種特別是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用作底漆的石膏混合物)模具塑造的,最後鍍金。

繡花盒

16世紀時,追求精細刺繡和女紅(針線活)這樣的休閒活動,在英格蘭富裕和高社經地位的女性之間,逐漸流行起來。學習者要有足夠的時間學習這些技藝,還要負擔得起昂貴的材料費用;這些學習者中,包括家世顯赫的蘇格蘭女王瑪麗。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製作小型裝飾盒(或小型櫃子)是富裕家庭女子學習女紅的高峰。

這些小型裝飾盒,通常在每一面都呈現了一個場景,主題從神話、《聖經》故事到田園風景不等。盒子的內部含有多個隔層,有時還有隱藏的祕密夾層,年輕女性通常用來存放個人物品,像是珠寶、盥洗用品、書寫和縫紉工具,以及信件等。

這件刺繡盒子也有人稱之為「小吉丁櫃」(The Little Gidding Cabinet),咸認這是由其中一位科萊特小姐(Miss Colletts)親手製作。這些年輕女士們成長於英格蘭劍橋郡的小吉丁聖公會宗教社區,以針線工藝聞名。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孫子,查理一世國王是這個社區的贊助人。傳說這個盒子是由國王本人購得,但國王將盒子留給科萊特家族保管。直到19世紀末,維多利亞女王將盒子買回,盒子才又回到王室。

巴黎菸草盒

在16世紀末,菸草開始從新大陸輸入歐洲,到18世紀,吸食菸草(粉末狀的菸草)演變成一種精緻的貴族儀式,象徵著品味、地位和財富。

菸草盒,1734~1735年,丹尼爾‧格爾。黃金、鑽石;2.54cm×8.2cm×6.1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菸草盒,1734~1735年,丹尼爾‧格爾。黃金、鑽石;2.54cm×8.2cm×6.1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這些稱為菸草盒(snuffboxes)的容器,便是用來存放菸草的,這使得工匠有機會利用各種裝飾材料,製作出華麗高貴的產品,從寶石、微型肖像畫、漆、貝母,硬石和琺瑯等,到底座由金、銀、玳瑁或瓷製成。富裕的主人會收藏多種菸草盒,以便根據不同的服裝或季節做搭配。菸草盒也作為朋友和戀人之間交換的禮物,就像中世紀的象牙盒一樣用來當作外交禮物。

18世紀的巴黎就像今天一樣,是精品市場之都,同時也是生產菸草盒的中心。蓋子必須做得牢固,才能保持菸草新鮮。當中最昂貴的菸草盒是由純金製成,丹尼爾‧古爾斯(Daniel Gouers)是那個時期最知名的金匠。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他製作的菸草盒,是早期洛可可裝飾藝術的典範。這種風格以流動的不對稱曲線、抽象的渦捲狀和波浪狀為特徵。這個豪華的菸草盒以高品質的金製品和多顆鑽石呈現圖案,極為出色優雅。

這四個歷史悠久的盒子在當時,既是公共的又是私人的物品。它們是深具個人意義的物品,用來存放貴重物品,有時還封藏著祕密。此外,盒子也明顯表達了主人的特質,展現了工匠的技藝,更有許多別出心裁的設計。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盒子至今仍是博物館珍藏的原因。

原文:Unpacking Boxes From the Pas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