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笑談風雲》【秦皇漢武】 第四十四章 雄才大略(貳)

漢武大帝。(新唐人電視台)
漢武大帝。(新唐人電視台)

文/章天亮
一個社會要想繁榮發展、和平安定,就必須要有人才向上流動的機制,而不是靠血統繼承。興辦太學和察舉制的實行,是漢武帝政治智慧的表現。此外,漢武帝在登基時,國家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那麼一心想有所作為的漢武帝,又該怎麼辦呢?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漢武帝一心想有所作為,他必須要做兩件事情,第一是改變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漢武帝之前,朝廷上下主張「無為而治」,但如果大家都認為「無為」是對的話,你要有為,肯定大家都反對你,所以就必須改變「無為而治」這種道家意識形態。第二,如果你要有所作為的話,靠你一個人肯定是不行,你必須要發現人才。因此,改變國家意識形態與發現人才這兩件事情,是漢武帝必須要做的。

東方朔。(新唐人電視台)東方朔。(新唐人電視台)

漢武帝十六歲登基時,下詔舉賢良對策,在此過程中他發現了董仲舒、東方朔等一批人才,同時他也將國家意識形態從過去的道家變成了儒家。儒家主張大一統,維護國家的統一,同時因為儒家是從家庭倫理派生出來的,在一個家庭中,父親具有天然的權威,那麼儒家倫理自然也就支持皇帝,皇帝有著無上的權威,這對中國的統一,包括建立中央集權,都是非常有好處的。漢武帝敏銳的抓住了這一點,採納了儒家學問。

董仲舒。(新唐人電視台)董仲舒。(新唐人電視台)

建立內朝 加強皇權

除此之外,漢武帝在制度上還做了一些調整,比如說,建立了內朝制度。

漢朝初年,丞相的權力非常的重,那時候叫做「三公坐而論道」,意思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人負責討論國家大事應該怎麼處理。「皇帝五日一朝」,皇帝每五天和他們見一次面,他們給皇帝簡單的匯報一下,有一些問題需要請皇帝拿主意。《漢書.宣帝紀》裡有關於君相共治的記載。皇帝五天才跟三公開一次會,所以皇帝對於國家的管理,其實是採取了一種放手、鬆散的管理態度,國家大事基本上是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來決定的。

君相分權的好處是,皇帝可以對這些人問責,因為是這些人做的決定,如果決定做錯了,皇帝可以把他們換掉、向他們問責;如果是皇帝自己做決定的話,沒有人可以問責。君相分權的壞處是什麼呢?壞處就是效率比較低,皇帝如果想做大事,而丞相、御史大夫都反對的話,皇帝也很難做,當時漢武帝要開邊打匈奴的時候,反對最激烈的就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所以漢武帝決定把決策的權力從三公手中收回來。怎麼辦呢?漢武帝就建立了一個內朝制度,所謂內朝就是在漢武帝自己住的地方辦公。

本來漢武帝要到大殿去見三公,現在漢武帝在自己起居的地方辦公。起居的地方就是後宮,有很多女人,所以一般人不能夠隨便進來,就連丞相也不能隨便進來,只有那些經過皇帝特許的人,可以進到後宮裡跟皇帝討論問題,大大限制了百官跟皇帝之間的訊息溝通。當然漢武帝是兼聽則明,他也是從不同管道收集不同的訊息。漢武帝在自己身邊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團隊,團隊成員主要是內廷的一些人,包括侍中、尚書、中常侍等,皇帝有什麼事情跟他們商量,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內朝制度,商量完了以後,皇帝做決定,交給丞相去執行。

過去丞相本來是一個決策人,建立內朝之後,丞相就變成了一個執行人。後來,歷代皇帝在加強皇權的時候,都十分重視內朝制度,比如說:明代的內閣、清代的軍機處,其實都相當於漢武帝時期的內朝。

設立刺史 使用年號

除了內朝之外,漢武帝還設置了刺史。刺史是一個什麼官職呢?就是過去地方上的政府,需要中央政府派員去監察,比如說你工作做得好不好、民怨大不大、有沒有什麼不法的事情,有人去全國巡視,監察百官,過去這是一個不常設的機構,可能是國家每年派人出去轉那麼一圈。

漢武帝把全國分成了13個監察區,每一區設置一個刺史,中央地區的叫司隸校尉。每個刺史負責幾個郡(相當於幾個省),由刺史來監察地方官員,所以刺史的權力後來是越來越大。本來秦代實行的是郡縣制,中央政府下面就是郡和縣,兩級政府管理,漢武帝實際上把它變成了州、郡、縣三級,13個監察區後來就成為13個州,每州有幾個郡,州的最高的官員就是刺史。

東漢末年,黃巾軍造反,各地同時發生叛亂,靠一個郡的郡守撲滅不了這個叛亂,因為一打,黃巾軍就跑到別的郡去了,管不了了,所以就靠大監察區的刺史,因為他同時管好多郡,他就在他的領地範圍之內募兵去平叛。這樣帶來一個什麼結果呢?刺史由此有了自己的軍隊,打敗黃巾軍之後,軍隊還在刺史手裡,刺史就掌握了其管轄地區的財政權還有軍權。

有了軍權之後,他在這個地方的勢力就更大了。中央政府那個時候很弱,對地方政府的管理越來越弱,所以刺史就等於變成了一個割據諸侯,後來這些人把他們的頭銜從刺史改為州牧。我們所知道的劉表就是荊州牧、劉彰是益州牧,這都是從過去的刺史制度演變出來的。

漢武帝這一生中採取了多種措施以加強皇權,或者說中央集權。除了上面提到的內朝制度和刺史制度外,漢武帝還打擊豪強,收回鑄幣權,採納一系列經濟政策來加強中央的權力。

漢武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年號的皇帝,他的年號就叫做建元,最開始是每六年換一次年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每六年換一次年號。從此,中國的皇帝就開始有了年號,就是每一個皇帝登基都要改元。

現代人不太重視年號,而在帝制時期,年號是對皇帝管制權的認同。你承認一個皇帝的年號,就等於承認皇帝的權威,承認他是你的皇帝,比如說,現在臺灣人寫時間時,他都寫民國多少多少年,你一看就知道他是臺灣人;如果你寫昭和多少年、平成多少年,說明你是日本人,因為你用的是日本君主的年號。

除了第一個建年號、第一個興太學、第一個開絲綢之路、第一個主動出擊匈奴之外,漢武帝還「改正朔 易服色」。他這一生對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後世在評價漢武帝時,儘管他們對不同的政策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大家基本上認同《漢書》對漢武帝的評價,那就是「雄才大略」。我們在這一季中,從秦始皇講到漢武帝,中間是130年的時間,這一段歷史對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那麼影響最深遠的是哪一個方面呢,我也想談一點個人的看法,請看下集《統一大業》。(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秦皇漢武》影片版整理而成。

https://xtfy.ntdtv.com/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影片版中國通史,目前出版了《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兩宋繁華》、《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