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西勢村的文筆亭 客家文化的瑰寶

文筆亭內供奉著關聖帝君、至聖先師和魁斗星君,象徵著文武兼備的理念。(黃榮群提供)
文筆亭內供奉著關聖帝君、至聖先師和魁斗星君,象徵著文武兼備的理念。(黃榮群提供)
【記者廖儷芬/屏東報導】

屏東攝影家黃榮群,帶大家一起走訪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它的獨特性,就是有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文化象徵「文筆亭」。這座獨特的建築,以其造型和布局,展現了蓬勃發展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客家傳統。

雨後的文筆亭。 雨後的文筆亭。 (黃榮群提供)

他利用雨後放晴的時間,來到西勢村的文筆亭前,一方池塘清澈明亮,據說代表著傳統的「硯臺」,象徵著書寫的精神。而在亭的右側,一座敬字亭散發著淡淡的煙霧,灰燼飄散,如同墨的魅力,散發著古樸的韻味。而大地則是最原始的紙,為無數文人墨客提供了表達的平台。這四者相輔相成,凝聚出了文房四寶的奇妙意象。

文筆亭的起源可追溯至民國35年(1946年)。文筆亭的起源可追溯至民國35年(1946年)。(黃榮群提供)

文筆亭的設計巧妙地融合了客家文化的元素。正前方的北大武山宛如一座筆架,將整個景觀凝聚在一起,寓意著文筆的高懸和寬廣。在這裡,文化與自然相融合,彰顯著當地文化的獨特性和包容性。

黃榮群表示:「文筆亭內供奉著關聖帝君、至聖先師和魁斗星君,象徵著文武兼備的理念,是當地學子祈福的聖地。在這裡,人們祈求文才和武藝的雙重加持,期盼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

文筆亭的設計巧妙地融合了客家文化的元素。文筆亭的設計巧妙地融合了客家文化的元素。(黃榮群提供)

黃榮群進一步導覽:「回溯歷史,文筆亭的起源可追溯至民國35年(1946年)。當時,由於文昌帝君暨四聖君的降示,村民們感受到了書寫文化的重要性,於是動員集資興建了敬字亭。」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敬字亭漸漸轉變為今日的文筆亭,成為了當地客家文化的一大代表。

文筆亭位於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文筆亭位於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黃榮群提供)

然而,如今,文筆亭所承載的文化精神正面臨著流失的危機。地下水量的減少、河道的萎縮以及水質的惡化,使得人們與水源的聯繫日益減少,河神敬水的文化也逐漸消失於人們的記憶之中。

因此,我們應該珍惜文筆亭這樣的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它的建築結構,更要延續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讓文筆亭成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也是對未來的傳承。

人們祈求文才和武藝的雙重加持。人們祈求文才和武藝的雙重加持。(黃榮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