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臺170種珍貴小米種原 送入全球種子庫「備份」

中央大學和外交部22日舉行記者會,宣布台灣科學團隊5月底將前進北極,將第1批約170種珍貴台灣小米種原送到挪威斯瓦爾巴的全球種子庫,將有助於全球農業的永續發展。中央社記者許秩維攝  113年5月22日
中央大學和外交部22日舉行記者會,宣布將珍貴臺灣小米種原送到挪威斯瓦爾巴的全球種子庫。(中央社)

【記者鍾雅/綜合報導】在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推動下,第一批170種臺灣小米種原將於5月底送到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安全備份」,將有助於全球農業的永續發展。

中央大學和外交部22日舉行「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推動臺灣珍貴小米種子入庫北極」記者會,宣布臺灣科學團隊5月底將前進北極,將第一批約170種珍貴臺灣小米種原送至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成為國際合作、科學外交與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據中央社報導,挪威斯瓦爾巴將於5月29日舉辦「臺灣參與全球種子庫計畫」入庫典禮,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農業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研究員陳述、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倪春發、臺灣原住民代表等人將親自參與。

周景揚表示,小米是臺灣各地原住民族的重要主食,也是唯一有完整祭儀的作物,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小米在糧食安全、營養和永續農業上占有重要角色;小米的種原保存與復種,攸關臺灣飲食文化與氣候變遷下的農業發展,在確保臺灣小米品系種子具備發芽活性後,將送入北極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安全備份」永續保存。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所長林學詩提到,無論人類經濟、科技再怎麼發展,沒有糧食就活不下去,因此農試所在31年前就建立國家的作物種原庫,蒐集不同的品系種原,為的就是保留給後代子孫重要的資產;國家種原庫每年約要花一千萬元電費,將種原保存在零下18度,未來小米種原送到挪威斯瓦爾巴種子庫後,將保存在冰下。

李家維指出,聯合國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因為在全球暖化下,現有的農業品系很難應付突如其來的旱災、水災、冰凍等氣候變遷,但小米可以,耐乾旱不需要很多水,抗病性又強,不需要灑農藥,營養也很好,而臺灣將小米無私的放在全球種子庫和國際分享,對全球農業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根據中央大學資料,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有「末日種子庫」之稱,為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2008年建立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匹次卑爾根島;截至2024年,透過全球各國政府、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捐贈,已收藏450萬種植物種子的樣本,展現國際社會保護全球農作物多樣性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