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研究:兒童禮儀及性格 從吃飯開始

 (Fotolia)
 (Fotolia)

文/周慧心
根據日本lifehacker網站報導, 康乃爾大學食物及品牌實驗室的布萊恩.文森克(Brian Wansink)教授在《進餐禮儀》雜誌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飲食習慣甚至還會影響到兒童的禮儀習慣及個人性格!

孩子大口吃 較不服管教

他以6~10歲的孩子為實驗對象進行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喜歡狠咬食物(如雞腿、玉米等)的孩子,與進食時將食物切成小份再送入口中咀嚼的孩子相比,前者不聽父母管教的機率是後者的2倍,而且前者的攻擊性也是後者的2倍。

文森克教授表示,在不使用門牙狠咬就無法進食的情況下,孩子會更加容易變得粗暴。並由此勸告各位家長,「如果想要讓孩子安靜、放鬆地進食,請把孩子的食物切成小塊,使其能剛好一下放入口中食用。」

「《墨子魯問》:「量腹麵食,度身而衣」,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它告誡人們做事要得體,辦事要恰到好處,行事要瞻前顧後,切莫隨意,切莫缺乏禮儀,切莫無大局觀念。從孩子的餐飲禮儀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教養。

今日家庭中,常見孩子任意挑選愛吃的食物,甚至把碗盤搬到自己面前,獨自暴飲暴食、無視他人,或用筷子翻攪盤中食物,把菜灑落滿桌等情況。這種飲食方式既不雅觀,又會養成偏食的習慣,也影響身體健康發育。此外,不良的飲食習慣還會養成孩子自私、固執、利己、獨裁、霸道的性格。

美國餐飲禮儀 杜絕偏食

餐飲禮儀是指人們在赴宴進餐過程中,根據一定的風俗習慣,約定俗成的程序和方法。在儀態、餐具使用、菜品食用等方面,表現出的自律和敬人的行為,是餐飲活動中需要遵循的行為規範與準則。

美國兒童的禮儀教育始於餐桌。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他進行「進餐教育」,幫助孩子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美國孩子一般2歲時就開始系統學習用餐禮儀,到4歲就會學到所有用餐的禮儀,5歲左右的孩子都會做一些擺好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事。這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對於禮儀教育來說,這更使他們學到了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禮儀。

如果孩子卯起來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菜收起來。他們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還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控制等人見人厭的性格。更為重要的是,偏食、挑食行為和這些性格,美國人將其認為是人際關係中最缺乏禮貌的表現。

對於這種餐桌教育,鮑爾老師說:「文明禮貌對個人事業的成功極有幫助。大的商業交易或愛情往往是從餐桌上開始。」

英國「紳士」進餐禮儀

英國人一向以「紳士」著稱,他們對「進餐禮儀」非常看重。英國人認為,一個「無禮」的孩子,既是個人學養不夠、家教缺乏的表現,也難以在社會上立足,長大後更不會有所成就。

在英國,孩子從與大人一起上餐桌進餐時起,家長就開始向孩子傳授進餐的禮儀,如何喝粥、吃西餐、與客人同桌進餐,先吃哪樣菜、後吃哪道菜以及進餐時的穿著、如何與同桌客人交談等。有些家庭甚至請名師對孩子教授「餐桌禮儀教育」。

英國家長絕不讓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壞習慣,他們不僅為孩子講解每道菜的營養、味道,讓他們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和攝入更多的營養,還「親口」為孩子示範進餐,從而改變孩子任性、自私的習慣。

中華民族傳統餐飲禮儀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餐飲禮儀在中國古代是很重要的禮節之一。《禮記》云:「夫禮之初,始於飲食。」即飲食禮儀是一切禮儀制度的基礎,吃飯時的禮儀反映了一個人基本的教養狀態。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不但形成了豐富的營養食譜,還形成了優雅的進餐文化。例如:「共飯不澤手」(同別人一起吃飯時,把手洗乾淨後再吃)、「共食不飽」(同別人一起吃飯時,不要只顧自己吃得飽)、「毋固獲」(不要專挑自己喜歡吃的那一種食物)、「毋刺齒」(不要當眾剔牙,顯得不雅觀)等。

一個人的餐飲禮儀不是天生具備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有一天發現孩子在餐桌上,伸長手在抓最愛吃的菜或嘴巴裡塞滿了喜歡吃的飯菜,有時還旁若無人、口沫橫飛地大聲講話時,就應該對孩子進行餐桌上的禮儀教育了。◇